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
引用本文:张开志,高正斌,张莉娜,成前."候鸟式"流动亦或"永久"迁移?——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人口流迁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7):112-133.
作者姓名:张开志  高正斌  张莉娜  成前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公共转移支付、家庭代际支持与居民幸福感提升研究”(2019YJSB06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演化博弈视角下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选择及其福利效应研究”(19DJJJ10)
摘    要: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国部分流动人口“流而不迁”的典型事实,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特征的匹配数据,构建公共服务可及性综合指数,使用IV probit和PSM方法,探索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降低了“流而不迁”的暂时性迁居概率,且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自选择问题后仍然稳健;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因地区差异、城市级别、户口类型、家庭规模而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因流动性质、个体特征而存在显著的个体异质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主观社会融入感在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人口迁移效应”中发挥中介机制作用,公共服务可及性对主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升了流动个体的永久迁移意愿。基于流动人口福利改进的伦理目标,本文认为:公共部门应兼顾公共服务的地区均等化和类别均等化;注重流动人口多维度、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可及性水平提升;优化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并拓展流动个体对公共服务的表达渠道和参与范围,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

关 键 词:公共服务可及性  主观社会融入感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  IV-probit  PSM
收稿时间:2020/3/13 0:00:00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