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为西部内陆型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以四川省江油市为例,基于人口—产业—空间的三维分析角度,分析了制约西部内陆型城镇的三大动力困境:人口红利异地释放的"要素流失陷阱"、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空间无序杂乱的"混沌格局",并提出了破除动力困境的发展路径:人口就地城镇化优势的再造路径、本地根植性产业体系的重构路径、竞争性空间格局的重塑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数据,构建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划定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的分级标准,对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土地显著扩张是安徽省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全省共有8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明显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人地基本协调,仅有2个城市表现出人口明显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显著扩张和土地明显扩张城市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口明显增长城市的分布重心则相对北移,主要集中在皖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人地基本协调城市主要集中在"两淮"资源型城市。基于上述结果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内涵,针对如何实现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发展相对均衡、独立的地理单元,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人口流动性较低,本地城镇化特征显著;人口与经济分布空间错位,但流动人口向发达地区的集聚加速;人口向高等级城镇集聚特征显著,县域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城乡流动趋缓,省内城镇化格局趋于均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发展思路:非均衡发展,引导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因地制宜,塑造多样化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纵向集聚,构建合理有序的城镇层级体系;夯实基础,培育县级单元为城镇化载体;统筹联动,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镇是我国重要的城镇类型之一,曾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政策新要求下,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与问题.从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以榆林市为例,研究在新形势下,通过培育发展核心,分区统筹协同发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空间聚合集约发展等策略对市域城镇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持续的城镇发展体系,为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新疆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经济与城镇发展中优势与劣势同构的现状 ,认为新疆城镇的发展是自然环境、社会政治、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出新疆城镇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笔者参加的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工作实践,就这一工作中碰到的诸如城镇发展战略方针、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城镇体系的层次和组群系统规划以及市县同城、撤乡并镇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经济规模的大小、区位条件的好坏、资源禀赋的富裕程度、矿区生命周期是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深入分析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影响资源型城镇转型模式选择。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总结出了八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分别适用于八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实践。  相似文献   

8.
采用1996和2004年两个年份城镇用地数据及相应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单位城镇用地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量,从省区层面上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的空间差异及变动状况,并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做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单位面积城镇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还是经济产出量来看,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量明显增加,集约化趋势明显,而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幅度总体不高,各省份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状况都对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Stata12.0软件与Matlab R2016软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3—2017年数据,对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空间动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城镇化集聚效应逐步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空间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延缓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呈现同类集聚,先期城镇化对后期城镇化有显著正效应;空间城镇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邻地区城镇化发展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关系。应加强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稳步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相邻省市协作、协调、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用Stata12.0软件与Matlab R2016软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3—2017年数据,对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空间动态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城镇化集聚效应逐步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空间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延缓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呈现同类集聚,先期城镇化对后期城镇化有显著正效应;空间城镇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邻地区城镇化发展已经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关系。应加强长江经济带经济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稳步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相邻省市协作、协调、合作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城乡社区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中央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疑问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我国城镇化的严重滞后.城镇化反映在地域实体上就是城镇空间的扩展和空间资源的优化.文章分析了欠发达山区龙川县城城镇空间结构现状、存在问题,从城镇空间拓展方向、景观空间、功能分区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序推进城镇化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1988年、1999年的TM影像与1996年广西大化县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三个时段城镇用地空间数据,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1988-1999年来大化县城镇用地的空间扩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8-1999年间,大化县城镇用地扩展明显.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81%以上来自耕地、林地和草地,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以交通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为主.大化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行政因素、交通条件改善、人口增加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正>城镇化是空间结构的转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城镇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景观形态。在城镇建设、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的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会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人口及各类经济要素随着城镇化过程,趋向于流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因此,一般而言,城镇分布的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一致的,城镇化的空间分布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在自主创新,未来的空间在城镇化。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来7万亿元的市场需求。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有助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城镇化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并提升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中国一经建立就不断进行社会探索与空间实践,其间,中国的城镇景观历经变迁,或新建塑造、或更新重构,城镇景观有的新生,有的消亡,也有的遗存残留,形成了现状复杂的城镇景观复合体及其多元社会特征.以北京市关东店地区为例,综合使用"社会—空间"——社会科学与形态学相结合——方法,解析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演化的历时性变迁及城镇景观演化的发展过程和动力机制,对比分析了前城市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不同时期政策性差异背景下,案例地"社会—空间"系统的人口、经济等社会要素与地块、建筑等形态元素的结构性差异,由此阐释了案例地现状的复杂性社会结构和异质性景观风貌的过程性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空间"的实践历程,便于更全面地把握当代中国城镇"社会—空间"的普遍演化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鹏ZH  NGP  ng 《价值工程》2014,(4):284-286
文章以研究昆明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进和重组的导向为主要内容。对昆明市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的成因布局进行研究,分析了昆明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昆明市域城镇空间的发展布局提出相应的原则和对策。旨在区域协调下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更加完整、稳定的前进。  相似文献   

18.
观点     
许小年政府应是城镇化的守夜人城镇化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随着企业与人口集中到城镇地区,聚集效应越来越显著。政府的职责是:(1)放松管制,减少于预,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2)公正执法,保障市场自愿交易的顺利进行;(3)提供市场供应不足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宁夏生态环境分区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城镇体系是城市化发展的地域组合形式,其发生、发展与周围的自然系统存在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充分体现在城镇体系的地域特征、空间格局与布局规律上.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普遍滞后,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化途径.文章针对宁夏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宁夏的5个生态环境分区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城镇体系空间发展的地域特征,进而明确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形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