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潜油电动螺杆泵在特稠油井中应用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田特稠油井,介绍了潜油电动螺杆泵系统的特点,起下机组作业措施,电机功率选配,螺杆泵容积效率及转速优化选择。同时介绍了潜油电动螺杆泵所配套的搀稀油降粘采油工艺。  相似文献   

2.
杨淑芹 《辽宁经济》2006,(12):139-140
螺杆泵采油技术是注水后期生产井最有效的人工举升方法之一。该泵比较适合于稠油、出砂油田的开发使用,青龙台油田部分油抖生产方式的转换,茨榆坨油田许多难动用储量的开发采用了螺杆泵采油技术。据统计,到2003年底,在茨榆坨采油厂先后实施螺杆泵采油21井次。累计增产3886吨。  相似文献   

3.
郑新强 《魅力中国》2011,(1):148-148
随着青东区块和垦东区块滚动勘探力度的增大,一批薄隔层井也相继出现。这些地区地层构造复杂,油层和水层相隔距离很近,而且对第一界面和第二界面的固井质量要求很严格,这就增加了固井施工和保证固井质量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螺杆泵杆、管磨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螺杆泵杆、管磨损是由于螺杆泵在运转过程中油管弯曲、工作参数不合理及转子离心惯性力和倾倒力矩产生的杆管接触载荷造成的。螺杆泵结构参数、转子线工作转速和轴向力是发生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降低螺杆泵井杆、管磨损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吴波 《西部大开发》2011,(3):39-39,47
永3断块位于永安油田的中部,北面为永3北界大断层,西南方向与水体相连,东侧为永2大断层,属多油层、中高渗透、稀油复杂断块油藏。永3断块为老油区,地层复杂、油藏类型较多。随着日益不断的开发和长期注水开采,地下注采失去平衡,破坏了地层原来的压力系统,致使同一口井内多套压力系统并存,油气水处于较为活跃状态,层间窜通严重,固井时漏失、油气侵窜现象较为突出,该断块井主要表现为漏失井、高压井和长封固段井,所有这些均影响了该地区的固井质量。通过优化水泥浆体系、改进固井工艺、使用高效驱油剂等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块的固井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聚合物驱油主要机理,分析了注入井压力突然上升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聚合物采油属于三次采油技术,一般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为提高油田采收率而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针对低渗透油田扶杨油层注水井转油井的实践,对低渗透油田注水井出油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将注水井转为采油井,增加油田可采储量的可行性,并对选井条件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由于衰竭开发,B38井生产2年后储层脱气造成油气干扰,影响该井正常生产。受大斜度、多层段和井段长等井况限制,该井不具备应用“Y”型分采管柱实施测试和控气措施,需要应用新的采油工艺技术。有缆智能分采技术可适用于各种井型,通过地面控制器实现对油井各层段产量、压力和温度等生产参数全过程实时监测及产量调控,同时也为油藏分析、评价和决策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B38井通过应用该技术,准确判断脱气层段,采取关闭主要产气层段、控制次要产气层段等措施,减缓了油气干扰,恢复了油井正常生产。该技术在渤海油田已经应用10井次,增油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昌Z油田经过二十年的开发,层内层间物性差异大,大部分生产井采用多井合采方式导致剩余油分布较为复杂,定量描述剩余油难度大。以Z油田ZJ1-4U油组为例,利用地质精细描述、剩余油定量描述及时变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进行精细研究,形成一套海相砂岩油藏剩余油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通过油藏剩余油定量描述研究技术,挖掘油田内部潜力,提出加密调整方案,投产后取得良好效果,表明海相砂岩油藏定量描述技术可实施性较高,为类似油藏下步挖潜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晓亮 《西部大开发》2010,(1):87-88,131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各油田到了开发的中后期,油田油、气、水井在生产、注水、酸化、压裂、作业等施工中,很容易使套管损坏,因为套管长时间变腐蚀,高压疏松砂岩大量出砂,作业过程磨损,化学腐蚀、挤压等多种原因,造成部分套管被挤毁,严重变形、断裂、破裂、渗漏、弯曲。个别高产井生产1—2年就存在套管损坏,甚至报废,从而造成了大量投入少量产出,至使油田成本高,影响了油田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此类井进行套管修理已成为各油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对比传统异步电机式螺杆泵与新型直驱螺杆泵采油方式的优缺点,介绍直驱螺杆泵采油方式的节能理论,并评价了新型直驱螺杆泵在现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谭新民 《魅力中国》2010,(28):78-78
文章介绍了投球暂堵酸化技术的基本原理、选井原则以及施工步骤。通过在濮城油田沙二下1-8油藏的现场应用和效果评价,该技术能有效暂堵高吸水层,使酸液充分处理低渗层,提高低渗层的酸化效果,达到改善剖面的目的,该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稠油驱替特征采取相应的注采井网对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岩心驱替实验与密闭取芯相结合,研究不同原油黏度下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建立驱油效率和流度与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式;根据势的叠加原理,建立以驱替压力梯度和驱油效率为目标、融合井型、井距与井网的注采井网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增大驱替压力梯度有利于提高稠油驱油效率,当原油黏度由60 mPa·s增加到120 mPa·s、180 mPa·s,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由0.002 MPa/m增大至0.005 MPa/m、0.008 MPa/m。在相同井距条件下,水平井网较定向井网提高驱替压力梯度0.8~1.1倍、提高驱油效率8.0%~16.1%,从而大幅度提高水驱采收率6.4%~12.8%。上述认识应用于渤海秦皇岛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田高含水后期开发,采取大规模利用水平井联合定向井深度开发策略,由初期定向井反九点井网调整为水平井联合定向井五点井网,采油速度由0.8%提高至1.5%~2.1%,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6%左右,水驱采收率由24.5%提高至39.3%,极大改善开发效果,为类似油田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原油田S2上4—7油藏属于低渗透性油藏,注水压力高,注水困难。油藏水驱开发难度大。为提高注水量,降低注水压力,实施了多次酸化,效果明显,但是有效期短,增水量有限。结合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提出了纳米粉体与酸化相结合的新技术一纳米粉体复合增注技术。现场应用8井次,累积增水3500多方,对应油井累积增油3058.2吨,投入产出比达1:6.1,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油水井大修过程中,处理落物卡钻一般采取套铣打捞、磨铣的方法,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被卡落物直径大、材质硬度高、结构复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规的套铣、磨铣处理往往是事倍功半,迭不到施工目的,本文以新刘9井、庆41井采取内磨铣方法成功处理油管锚、通井规卡钻事故为例,介绍内磨铣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可为同类事故的处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亮 《魅力中国》2014,(16):249-249
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以后,由于地质和工程因素的影响,作业施工越来越复杂。在常规井作业时,由于有落物或者套变出现拔不动情况,形成事故井:在大修和压裂井施工中,出现井下管柱遇卡的现象更多,约占施工总数的40%-60%。在大量的解卡打捞工作中,机械倒扣法是解决这类施工井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华庆油田白153区长6油藏投入开发以来,开发初期表现出单井产量递减快、产能低、水驱效果差等问题,通过近两年现场攻关试验,主要从油藏动态监测方法、井网适应性研究等方面认识油藏,形成了一套有效开发超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对策.为改善同类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水力泵抽油工艺除了应用常规油井采油外,近年来在疑难井的开采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稠没、高凝油、斜井及工况复杂的特殊油井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针对各大油田斜井、水平井的生产实际需要而研制成功的反循环液力起下喷射泵。该工艺换泵时不需上作业队,有利于延长油井作业周期,作为一种液力式机械采油泵,井下机组没有任何运动件,因此井下泵对动力液的类型及质量要求不高,可以实现油井连续开采,增加采油时率,降低采油成本。  相似文献   

19.
油田含油污水主要来源于油田开采、石油冶炼和石油运输,其主要含有分散油、胶体溶解物质等污染物。人工湿地技术是处理油田含油污水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人工湿地技术在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期引导人们合理运用该技术,提高污水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首次出口原油据《日本工业新闻》报道,日商岩井不久前和菲国签订长期原油供应契约,菲开始首次输出原油。菲国的巴拉望岛除发现油.田外,还有太型无然气油田,表明菲可能成为新兴产油国。菲国巴拉望岛西北外海约50公里的西利纳巴坎油田深度约200公尺,、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