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于法稳 《中国金融》2005,(22):21-2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深刻地反映了党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节能减排关系到能源安全和环境友好,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新这法规     
《税收征纳》2012,(3):36-40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为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并增加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适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现将有关政策明确如下: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那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也有人说,“保护环境就是要防治污染,那是企业与环保部门之间的纠纷”,所以也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然而,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已经是基本国策,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自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奋斗目标。因此,作为有责任心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地从身边做起,履行每个公民的环保责任——节约资源,关心环境质量,选择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6.
邹国金 《税收征纳》2007,(11):11-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供应的有限性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开发、消费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勤俭办社》一文中指出“任何地方必须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任何地方必须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年起,就计算到将来的很多年,计算到长期坚持战争,计算到反攻,计算到赶走敌人之后的建设。一面决不滥用浪费,一面努力发展生产。”面临着新形势,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可见,节约已经被提升到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如果说以前是“节约闹革命”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则是“节约求发展”,因此节约的更深层含义在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精益生产。  相似文献   

9.
朱正  侯旭华  许闲 《中国保险》2009,(12):22-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地位,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家庭。”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湖北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充分利用机遇,必须正确认清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有力措施。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对社会总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构建,是对解决资源瓶颈和实现环境友好双重目标的兼顾。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作为直接引导企业、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励、推进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应通过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最终形成包括企业在内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和氛围。  相似文献   

1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财会学习》2012,(1):6-7
正政策背景为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11月21日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并增加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适用增值税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4.
刘新生 《青海金融》2006,(B10):37-38
乌兰县作为西部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态条件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实施循环经济的战略是乌兰县加快经济发展难得的机遇,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不仅责无旁贷也是大有可为。作为一个驯:农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三农”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本地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在支持和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支持和扶助农民脱贫致富上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好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作用,以及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作用,全力推动乌兰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投资》2006,(4):85-85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而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再制造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机电产品的频繁应用、报废,其中的废旧环氧覆铜板边角料、印刷电路板每天都有大量产生,环氧覆铜板回收是废旧机电再造将成为循环经济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节能减排与保护环境看起来似乎与金融服务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但在连续几个月的调查中,笔者感到,节能减排对于金融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19.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央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新变化;稳中求进 好字优先;2008年不是中国经济拐点;节约资源成为我基本国策;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当前我国经济五大矛盾不容忽视;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没太大困难;我GDP总量将成为全球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