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电力通信企业产生的背景在实施“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的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和政府对电力产业、电信产业管制逐步放松的背景下,全国大多数省电力公司在完善电力调度机构本部化的同时,为将电力通信进行产业化经营,组建了全资子公司——电力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电力通信产业是电力产业与通信产业融合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电力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后所专有的电力通信技术,具有电力市场和通信市场融合后的目标市场,电力通信的产业化、市场化已是全球范围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电力体制和电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电力技术、通信…  相似文献   

2.
自1980年电力系统第一条数字微波-京汉微波建成以来,二十多年来电力系统已经逐步建设形成了以微波通信为主、光缆和卫星通信为辅的电力通信专网。电力通信专网因电网的需求而产生,并一直服务于电网,为电力生产调度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行政电话服务、调度电话服务乃至传送自动化数据、保护信号、远动信号等等。但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电信改革的进行,公网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几家运营商并存的格局,原来的由中国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同时,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将很快进入国内电信市场。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对电力通信专网形成了冲击。如何面对今后开放的竞争的国内电信市场,是电力通信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1 广西电力通信现状和发展1.1 现状电力系统的专用通信网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公用电信网满足不了专用网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自1978年国家根据电力生产的特殊需求,批准建设电力专用通信网以来,我国电力通信事业伴随着电网的迅猛发展,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电力通信网已从过去单一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发展到拥有微波、光纤、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能提供包括调度电话、行政电话、会议电话、数据通信、电视通信等多种业务。  相似文献   

4.
王安 《华北电业》2013,(1):56-57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战略的实施,与之配套的电力通信网络的更新改造将稳步进行。目前电力系统的语音通信网络是以电路交换网为主而构建的,这个网络建于1990年代,很好地完成了支持和保障电力生产的任务。但面对新的智能电网需求时,该网络则出现了一些问题:业务单一、无法提供多媒体等新业务和不支持第三方业务,这直接影响通信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5.
光纤通信渐成主流 随着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专用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成熟,大量的光纤通信设备因其传输容量大,传输误码率低,传输可靠性高,逐渐取代了在电力系统广泛应用的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电力专用载波通信,成为了电力通信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电力调度作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行及事故处理的指挥者和协调者,保证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电网调度运行人员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者,每个调度员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直接指挥者,肩负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使命。电力调度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电价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电力系统经济高效运行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作为一种图形化的数学工具,Petri网理论能够很方便地对离散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给出了利用Petri网建模计算节点边际电价的方法,并对一个4区域电力系统的节点边际电价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仅能够快速得到节点边际电价,计算量小,而且计算过程能够反映系统状况,揭示电力市场行为规律,为电力系统规划和电网经济运行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前言近年来,智能电网建设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通信网络技术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根本动力,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智能电网的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业务都需要有效的通信接入网络加以支撑。电力通信信息平台要求保证业务可靠性、保密性和安全性,这对电力通信网,尤其是电力通信接入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国网公司为提高配网智能化水平,正积极推广低压集抄系统,构建“大营销”体系,全力开展用  相似文献   

9.
电力通信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应用可靠的通信电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是用电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而电力通信电源的安全运行对整个通信系统的可靠运行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就电力通信电源常见的安全隐患展开讨论,并提出预防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优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方法。在确保电网稳定安全运作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基本方法,此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在电力系统运作中每个系统运作情况与每种类型的参数,从而提供出最适宜的调整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球能源互联网"理论的系统提出,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有机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开放、互联、对等、分享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网络进行重构,不仅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而且将使电力能源的获取无比灵活、便捷、可靠。  相似文献   

12.
电力通信SDH接入网是承载110kV及以下变电站各类信息的重要网络资源,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本文简要介绍了北京房山地区原电力SDH接入网及其不足之处,结合北京市电力公司"0811"工程建设特点,对房山7个110kV输变电工程通信设计按照"就近接入、统一组网"的原则,利用通信设备打捆招标方式,通过增量合理优化存量,重组了具备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等优势的房山电力SDH接入网。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在新能源变革条件下,电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电网将成为全社会重要的能源输送和配给网络。”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认为,与传统电网相比,未来电网使命的变化主要有四点:一是具有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二是能够实现电力需求侧响应、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电动汽车、能源综合高效利用系统与电网的有机融合,大幅度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全面加强电网基建工程建设,有效提升电网覆盖率,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同时也能够提升用电安全。在电网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落实科学全面的施工管理,有效提升电网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用电需求极大带动了电力系统工程的持续上升,在电力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电网基建工程是基础性的工作,科学分析基  相似文献   

15.
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及规范运营的机构,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指挥神经中枢,承担着电网运行监控的重要职责。因此,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规范业务管理,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是摆在电力调度机构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懋龙 《华北电业》2001,(10):21-2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行业的科研院所作为“电力技术创新中心”的定位也愈来愈清晰。需要决定存在,电力科研院所之所以重要,是由于电网的现状使然,更是由于多年来电力科研院所作为电网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信息中心,所体现出的工作业绩使然。作为电力系统的科研企业,电力科研院所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同仁间的热门话题,在此,我不敢就它的走向妄加揣度,仅就当前我们在介入电力技术市场中碰到的一些奇怪现象发表拙见,就教于大方之家。我以为,电力科研院所长期以来在电网中发挥的技术骨干作用是显而易见、无可…  相似文献   

17.
电力调度机构作为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及规范运营的机构,是整个电力系统的指挥神经中枢.承担着电网运行监控的重要职责。因此,如何把握发展机遇,规范业务管理.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确保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是摆在电力调度机构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扎紧电网末端的安全防线姜家宏产、供、销在一瞬间同时完成,是电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电力系统的概念以发、供、用三个字来概括的话,在电网末端使用消耗电力的广大用户用电设施和管电人员,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作为这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供电部门,在电力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现有的电力工程定额作为工程计价的主要依据,对于电力工程造价管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电网工程计价依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工程定额是计算电网建设工程造价,确定电网工程经济效益的主要依据。材料作为电网工程建设实施的重要组成元素,其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比很大,对材料消耗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材料消耗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提高定额材料消耗量的适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勇 《中国电业》2014,(2):37-40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电力系统配电管理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大研究课题。加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为电网和电力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目前,低压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的方式日益增多,文章主要阐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以及低压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中电力线载波技术的应用及其优缺点,为不断完善电力系统配电管理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