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2009年,创业板推出之后,高送转股票的数量急剧增加。本文以2011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推出10送转10及以上的高送转方案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公告日前15天和公告日后15天为事件窗口,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高送转预案公布日事件前后股票收益率的异常波动。结果表明:高送转股票在预案公布日之前存在显著的正超额收益率。布局高送转股票的最佳时机为预案公布日前7个交易日,风险最小,收益最大;而预案公布日之后,投资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A股市场中,高送转公司在年报推出前后的市场表现总是让人惊叹。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缺乏长期投资理念、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条件下,不论是在弱市市道,还是在涨升环境中,通过投资高送转公司而获得盈利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我国特殊的市场结构和融资环境使企业更愿意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冲动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高送转公司而获得丰厚收益的机会,投资者喜欢股票分红的偏好与上市公司股本扩张进而扩大再融资规模两者之间在A股市场上实现了有效的良性互动。投资者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前后关注有业绩支撵的高送转股,将获得确定性的盈利机会。 相似文献
3.
4.
5.
6.
《时代金融》2016,(36)
高送转预案公告发布前,高送转股票具有显著的累计正收益,因此预测高送转股票对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高送转股票的预测是分类预测问题,本文利用上市公司三季度财报数据,采用3种集成学习算法:由K-近邻算法、决策树以及加lasso惩罚项的逻辑斯蒂回归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组合"模型,经典的集成学习算法——Ada Boost算法以及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建模。本文采用准确率以及G-mean作为模型评价标准,结果显示:"组合"模型的准确率最高,随机森林和"组合"模型的G-mean表现相当,均优于adaboost算法。由于每年高送转股票所占比例小于50%,数据可以看成是非平衡数据,为了改善"组合"模型较差的召回率,本文采用K-Means聚类的欠抽样方法,将此方法用在"组合"模型上,效果显著。最后分别对上面三种模型预测的股票构建投资组合,并以HS300指数做基准。结果显示:"组合"模型预测得到的高送转股票组合表现优于另外两种集成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7.
《会计研究》2017,(12)
大股东利用"高送转"达到减持目的,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乱象"之一。本文以2010-2015年推出"高送转"方案并且发生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高送转"对大股东减持规模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财务业绩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在发生大股东减持的全部上市公司中,相较于未"高送转"的公司,"高送转"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比例更高;(2)"高送转"强度越大,大股东减持规模越大;(3)好的财务业绩状况可以抑制"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规模之间的正向关系,相反的,差的财务业绩状况则会加剧二者的正向关系。在考虑盈余管理的影响后,发现现金收益负向调节"高送转"与大股东减持规模的关系,应计收益正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检验上市公司定高送转预案公告发布对其股票价格的影响,本文以2009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推出高送转预案的28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公告日前10日至公告日后20日为事件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高送转公告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高送转公告效应,上市公司高送转预案公告发布前后股票具有显著的正价格效应,会产生持续的累计异常正收益;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投资者通常会提前获得有关高送转的内幕信息并提前买入,并以此获得可观的超额收益,而普通投资在公告发布后买入只能获得小部分的超额收益并且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高送转仅仅只是会计项目之间的一种转换,对企业的基本面等没有任何改善,但近年来的高送转股票频繁成为证券市场上炒作对象,送转公告发布后经常产生大幅累计超额收益.本文以2015年和2016年进行高送转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各阶段时间节点的超额收益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期内确实存在较为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并通过多项logistic方法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构建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得到送转时间、送转比例、换手率和公司净利润增速是超额收益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高送转、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会显著增加上市公司未来的股价崩盘风险;随着质押比例的升高,股价崩盘风险也增大。同时,股权质押后,上市公司会更倾向于推行高送转,持续正向增加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正向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