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基于河南省15个市的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出相应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投入指标为资本、劳动、水资源,产出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资本指标使用固定资产,劳动力投入使用当期从业人员总数,水资源投入为各省辖市历年的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针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刚性约束条件的背景下,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促进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用水效率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对地区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用水效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性。据此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动用水效率提升、强化地区联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5个方面综合测度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结合水足迹和供需平衡思想测算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压力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面板回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压力正相关,进一步地加入空间关联因素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水资源压力的正向作用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会给邻近省份带来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基于空间溢出视角较好地刻画了各省份内部、省份之间发展需要和资源压力的矛盾,可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协整理论、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厘清农民收入、城镇化、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农民收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农民收入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任意两者的组合对第三者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水足迹视角下安阳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安阳市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水足迹和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评价模型,并结合水资源评价指标,研究了2000—2016年安阳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状况。[结果](1)安阳市农作物虚拟水中小麦等粮食作物虚拟水量较大,棉花等经济作物较小; 动物产品虚拟水量中禽蛋和猪肉虚拟水量最大,牛肉、兔肉和奶类次之,水产品最小。(2)安阳市水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足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人均水足迹(1 52429m3/人·年)高于我国平均水资源量(1049m3/人·年)。农业水足迹比重最大,工业和生活次之,生态和贸易虚拟水量最小。(3)安阳市水资源匮乏程度严重,水资源年平均匮乏指数为748,年均增长率8%。(4)2001—2014年,安阳市GDP年增长率(14%)与水足迹年均增长率(31%)表现为弱脱钩状态(2007年和2010年除外); 2015—2016年,则由弱脱钩转向强脱钩的协调状况转化。[结论]安阳市应注重发展高效农业,优先发展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较低粮食作物; 调整动物产品结构,适量进口水密集型产品,逐步改善贸易虚拟水结构。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安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理解湖南省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滞后分布(ARDL)边界检验方法,对湖南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等三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研究.首先确定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存在,然后利用ARDL纠错模型(ARDL-ECM)对这些变量的长期系数和短期系数进行估计.得出结论:当前湖南经济对能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新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由于新疆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所以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再加上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一直以来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对象.本文全面分析进入21世纪之后,新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为其进一步开展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构建一般化的理论框架,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市场化供给程度、非国有工业企业占比及高科技产业企业占比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2)工业发展规模遵循着规模经济的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规模并非越大越好;(3)从短期来看,工业研发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增加。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更能刺激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郭武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239-247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愈加突出,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定量探究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方差分解,找到影响各自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结果](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单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增长1%,农民收入将增长1.204%。(2)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具有显著影响,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每提高1%,未来1年农民收入将增长0.147%。(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持续的正向冲击作用。(4)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一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将越发明显,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为自身的带动作用。[结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两者存在单向的因果促进关系。综合该研究结果,城乡差距扩大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但是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的差异引起城乡差距扩大化。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在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途径,完善城乡体系建设,从来源和政策上促进农民增收,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水平和自身收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区域用水的空间特征及经济增长与区域用水的作用机制,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存在多种形态的EKC曲线关系;全国层面二者呈现为倒\"N\"型曲线关系,拐点出现在人均GDP 7 358.79元和60 668.53元,除少数东部地区外,大多数省区处于下降前的爬坡阶段;东部和中部地区二者分别近似地满足单调递减和递增的关系;西部地区二者关系呈现为倒\"N\"型形态,对应的人均GDP拐点分别为521.52元和35 225.87元,结合全国层面的测算结果,虽然短期内西部地区用水量会出现下降,但是经济发展与用水需求增长这一长期存在的\"两难\"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此外,不考虑空间自相关性的传统面板计量模型估计出的结果不存在EKC拐点,说明遗漏区域用水的空间自相关性会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峰值对应的人均GDP产生较大的偏误。 相似文献
12.
13.
从水资源消耗量和消耗结构两个方面考虑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利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结合Romer阻尼分析模型,从三次产业角度测算西北五省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大小;并运用结构偏差系数对西北五省水资源消耗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测算。从水资源消耗量的测算看,西北五省三次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产出弹性均大于劳动和水资源的产出弹性,反映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且第二产业存在水资源增长阻尼的地区最多,其发展对水资源依赖较大;从水资源消耗结构看,各地区水资源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配置基本达到最优效率的状态,但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及第一和第三产业之间配置不均,水资源消耗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地区水资源消耗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现象严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各地区需提高用水效率,减少用水量;改善用水结构,促进水资源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2—2021年陕西省的相关指标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ArcGIS软件和GeoDa软件对两者空间差异和耦合发展时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2012—2021年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趋向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空间差异变化不大;(2)各区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发展不均衡性得到改善,在空间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3)随着各地区水平提升的不同,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距加大,个别城市存在明显的单系统发展滞后问题,陕南地区受区域高水平城市带动效应不强。结论 陕西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正处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两者发展趋势呈正相关,未来需加强区域间合作,突破区位限制,推动陕西省向多元化驱动的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结合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揭示中国辛辣类蔬菜外销竞争力情况,促进我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发展,并为相关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反距离平方的权重矩阵测度了各伙伴国经济空间关联程度,并以2011—2020年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的贸易额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GDP、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总产量、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单产和绿色贸易壁垒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且贸易距离整体上对RCEP伙伴国的出口贸易额呈现正向的促进作用,RCEP伙伴国GDP和中国辛辣类蔬菜总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中国辛辣类蔬菜单产对中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的空间影响不显著。结论 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即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现象,建议强化伙伴国空间关联度、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和完善质量标准体s系。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进步,而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及对水环境的破坏。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STIRPAT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整体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着倒N型关系,长江上游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水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政策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及加速技术创新等措施,以期减少工业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破解农业碳排放问题是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新途径。[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和空间影响关系。[结果](1)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2)基于投入要素视角,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中介作用,即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间接实现“减碳效应”。(3)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农村产业融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农业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结论]充分肯定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继续发挥好政策、资金和技术的保障作用,深化农村产业融合进程,助推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量化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工业节水具有重要意义。以1998—2015年为考察期,采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分别研究我国东部地区整体以及各省份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PVAR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工业用水的滞后一期对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用水对工业经济增长扰动的响应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过程,而水资源却逐渐制约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用水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且缓慢下降,工业经济增长受到工业用水的影响逐渐加强。VAR模型结果表明:上海市和福建省不能建立VAR模型,剩下的省份所建立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结果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说明分省研究的必要性。需要将PVAR模型与VAR模型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差别化、针对性的水资源政策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