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与似不相关回归方程组模型,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气象变化影响了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降水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降水减少、干旱天气增多对南方传统粮食产区如华东、华南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农业保险缓解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保险承保规模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灾后赔付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粮食价格、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气象灾害日益加剧背景下,我国应该在气象预报、农田设施与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空间依赖性。[方法]文章构建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1) 2003—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基本稳定,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性显著,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空间格局特征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及华东的浙江、江苏等地,"低低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区;(3)粮食单产水平是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除涝面积、机械总动力投入、农业化肥投入、人均收入水平等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和高中以上劳动力比例则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大量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今后应更加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粮食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85—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有助于总结影响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因素指标,探究影响因素变化对该省粮食产能的影响方式。[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影响程度,分析其影响机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该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粮食总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1)化肥施用量仍是近阶段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力,但过度使用化肥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境影响,建议科学合理施肥;(2)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对粮食生产有重要影响,即该省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高,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3)农业劳动力比重与粮食生产呈较强负相关,建议合理规模经营,释放劳动力;(4)灌溉条件依然制约着黑龙江粮食的生产。[结论]为粮食产能健康释放,应正确引导农民使用化肥,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也可加强整治耕地灌溉条件。  相似文献   

4.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农业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农业服务业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提升寻找可能路径。[方法]文章运用2003—2015年全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农业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1)从全国层面来看,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使得农业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 08%,结果在1%的水平上显著;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1%使得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提高5. 348%,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2)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使得农业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 342%,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1%使得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提高7. 474%,结果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3)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使得农业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 099%,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1%使得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提高5. 874%,结果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4)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没有显著影响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对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有5%水平上显著正向的影响,影响弹性为4. 531。[结论](1)农业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在全国层面表现出互相促进的协同效应,但是,该协同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协同效应最强烈;(3)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表现出协同效应,但不及西部强烈;(4)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据此该文认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应当重视农业服务业和区域生产专业化的协同效应及其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北633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实证模型,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土地禀赋和要素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并揭示二者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经营的"规模不经济"和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负向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064 9和-0.024 7;(2)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强度对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量效应显著,标准系数分别为0.375 9和0.083 9;(3)土地禀赋与要素投入强度对兼业户和纯农户粮食生产能力的效应差异显著,兼业户土地"规模不经济"和人均耕地指数的减量效应大于纯农户,而化肥投入的增量效应小于纯农户。因此,要大力培育发展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广泛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农户生产环节外包,从而提高农户粮食生产能力,有效保障粮食供给。  相似文献   

7.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最佳途径,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明晰粮食主产区农户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水平,并深入考察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江西省7县428个水稻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各县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存在着一定差异,且它们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劳动力、土地、资金和其他因素对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因素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和资金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其他因素影响较小;(3)在引入模型的13个影响因素中,土地规模、土地流转和户主文化程度对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劳动力人数、融资难易程度和非农收入比例次之,户主年龄、人均收入和区域经济水平也有影响,而家庭生命周期、粮食补贴、农业技术培训和购买农业保险则没有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从加快土地流转、提升农户素质、破解融资瓶颈和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4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要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创造适度规模经营前提条件;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户职业素养,培养适度规模经营职业队伍;扩大融资渠道,改善粮食补贴模式,克服适度规模经营资金瓶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区分不同的地域类型,分区分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13省份玉米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探讨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形条件、兼业程度的组群差异,并考察了不同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1)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18.8%。但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效果具有环节异质性。采纳耕整地、播种、灌溉排水和收获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会促使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显著提高21.2%、17.4%、22.9%和18.3%;(2)而农户采纳植保环节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还存在禀赋差异,平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使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1.9%,而坡地山地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3)纯农业户与兼业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都会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进一步要求。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产业是中国农业产业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其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产业为例,探究农业科技创新中龙头企业、专利投入与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的关系。[方法]文章基于2015—2018年的短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解析中国小麦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并运用工具变量Tobit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中国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总体偏低。龙头企业数量、农业基础设施对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小麦专利数量在龙头企业对小麦产业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1)中国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2)在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回归模型中,粮食播种面积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龙头企业选址;(3)小麦专利数量对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显著;(4)地区小麦专利的调节效应增强了龙头企业与小麦产质量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宝山区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充分利用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设施、休闲、品牌农业,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全区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了10万元,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全区粮食和70%以上的菜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产品"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61%,全区2.5万亩农业生产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实证分析了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影响及协作性。结果表明: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有差异性,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农户家庭种植业现金支出和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具有显著影响,外商农业直接投资不显著;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前期和后期为正,中期呈负效应,波动较大;粮食生产中资金投入主体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没有显著的协作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江西省20个粮食主产县的408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老龄甚至高龄农业劳动力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如果会,机耕、机收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否具有调节效应。[方法]运用Stata 14软件,引入机耕、机收服务两个调节变量,区分老龄和高龄农业劳动力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结果]老龄农业劳动力暂时并没有显著影响粮食生产效率,而高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如果粮食生产过程中能得到机耕、机收等农业生产性服务,都可以显著降低高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结论]为了缓解高龄农业劳动力给粮食生产效率带来的负向效应,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实现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即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关系的协调,较长时间以来是学界、政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定量分析两者之间内在依存关系的研究一直欠缺。[方法]文章采用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广东为例,对我国粮食安全(用粮食总产量来衡量)与农业结构调整水平之间的协整性及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广东粮食总产量与反映农业结构调整水平的3个指标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对广东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每下降1%,粮食总产量下降0. 659 548%。短期内,反映农业结构调整水平的3个指标对广东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波动,但由短期偏离拉向长期均衡的牵动作用均较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早期对广东粮食总产量产生单向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弱。[结论]提出应从农业结构调整以外的因素着手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并通过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去缓解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的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国各类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极化态势增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粮食主产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与中国整体层面的变化趋势相似;粮食主销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和饲料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口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下降特征。(3)各类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存在"棘轮效应";各类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对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和口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对饲料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粮食生产联动效应""挖掘粮食生产新动能""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稳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入剖析新时期下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方法]文章基于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其中,水稻单产增加1.220 7%,小麦单产增加0.807 6%,玉米单产增加1.106 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8%。(2)从控制变量来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经验、粮食补贴、农药化肥投入和平原地形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积极作用,家庭外出务工占比、土地流转和气候极端变化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消极作用。[结论]在农户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价格及供需关系产生影响之外,并在更深层次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方法]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文章首先应用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1997—2015年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板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农户的以往决策、农业技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市场粮食价格指数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致使中国玉米种植布局发生变化。[结论]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产业空间之间的联动性,出台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支持办法,稳定省域之间粮食的供求关系,切实做好跨区域粮食调配工作,实现我国粮食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粮食生产与天气数据估算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所贡献.[方法]选取中国31个省市2002~201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自相关异方差模型(FE+AR(1)+Hetero)计算高温干旱、洪涝、低温严寒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1)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是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加0.97、0.06和0.18个百分点, 2002~2012年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分别为23.55%、31.21%和21.45%;(2)农作物成灾面积增加1%,粮食产出减少0.04%, 2002~2012年农作物成灾面积减少57.75%,对粮食产出增加的贡献为7.97%;(3)在控制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农药、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成灾面积后,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生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粮食损失比例为1.98%,洪涝、低温严寒影响不显著.[结论]2002~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共计93起,频率约为0.27,造成粮食生产额外平均损失比例约为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