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定不移扩大内需和开放发展,着力稳投资预期、稳消费预期、稳政策预期、稳市场预期,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其首要约束条件。因此,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进一步增强扩大内需力度。我国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市场销售依然平淡;二是由于国债投资高峰已过,民间投资不旺,消费增长缓慢,出口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使宏观经济运行中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一、当前需求不足的原因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2015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年经济运行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2016年,我区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加速集聚.下阶段,需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以改革创新提升发展驱动力,以扩大内需释放发展带动力,以改善民生夯实发展保障力,以对外开放提升发展集聚力,大力增强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2009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严峻挑战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工作的着力点在于: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四个字,它们将注定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扩大内需。 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核心内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要点观察"十二五"规划,有以下几个工作要点。一是将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面临着外需下降、内需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近期连续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还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等一揽子保持经济增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2年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9.11"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世界三大经济实体近10年首次出现同时走弱,都将对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造成巨大压力。而在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扩大内需难度加大。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继续深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将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结构调整作为贯穿全年经济工作的实践。为提高工作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快改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力求在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力求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技术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跨出大步,以全力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经济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将给上海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适时从以企业改革为主转向以市场制度建设为主,围绕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抓住几个重点环节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内容全面,而且重点突出,那就是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扩大市场需求,防范金融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其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是1999年政府经济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既积极又稳妥在居民消费需求与企业投资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的责任理所当然地落在政府的肩上。政府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通过1998年的实践证明,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因此在今…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开局起步之年。这一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生产平稳运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物价上涨压力较大相互交织,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进一步凸显。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既存在较多有利条件,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严峻挑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将更为凸现。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20,(2):18-1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十分重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助力我们更好完成这一宏伟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都要求我们从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针对当前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2011年,我市在通膨压力增大,物价上涨,成本提高的严峻形势下,多管齐下,扩大消费、开拓市场、保障供应、服务民生,1-11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1亿元,增长18.2%,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稳中求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消费“马车”对经济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已经明确,"稳中求进"的2012中国经济发展轮廓清晰显现。复杂局势中强调"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次会议明确指出,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是当代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也是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的国策。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大幅下降的环境下,我国把扩大内需摆到突出的位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存在着3种关系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俊 《魅力中国》2014,(14):41-42
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10年的最大机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八大精神确立的“城镇化新政”,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的新起点、传递着平等的新理念,更预示着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红利。就安顺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专题调研、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是目前我国加快经济复苏,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很多人认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农村市场难以承担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缓解产能过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李鲁阳 《浙江经济》2003,(23):16-17
2003年,我国成功地抵御了伊拉克战争、非典、自然灾害等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预计全年一些指标的增长,有可能是近几年最快的。同时应当看到,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如“三农”问题突出、消费需求不旺、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市  相似文献   

19.
《政府工作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工作指导和部署上,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二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把深化改革同落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内需是目前我国加快经济复苏,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手段.很多人认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大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农村市场难以承担对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缓解产能过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