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名氏情爱小说从生命的审美高度给予情爱以艺术描绘,表现了他对自由和生命本体的追求.对他情爱小说的主题和审美研究,以及对无名氏情爱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的探讨,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中多种叙事话语和模糊叙事手法的运用,拓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庸的小说带来了武侠小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作品的思想性的重视,他的武侠小说具有浓重的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文化底蕴,作品中的主人公心忧天下,为挽救民族危亡,不顾身死,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价值和崇高的悲剧意义.同时,作品又体现了现代新文化思想的精髓,金庸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开明的民族观,作者不以某个民族为中心,具有世界大同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有巨大开创性.除了渊源于佛经文学和明清小说,也离不开民国武侠小说的影响.武侠小说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与性别文化坐标的微妙变化,也表现复杂地方势力的背景揭示与招亲的曲折.金庸小说中穆念慈、完颜康的比武是一条明线,而黄蓉、郭靖的初识与友好,可以作为“招亲”的另一种形式.两相相较,后者没有张扬的明确目的,却有如影随形无法预测的危险性.这又较民国早期小说家更增加了现代的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5.
武侠小说及武侠影视作品在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习武热情。然而根据笔者研究发现,过度的影视、小说推广必然会使武术的传播起到相反的作用。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作品应适可而止、点到为止。  相似文献   

6.
台湾本土作家白先勇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根基,而且具备世界高层次文学的丰厚素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这使他的作品广收博采、融会中西,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认识价值,又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就是小说内容主体与小说技巧形式合而为一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成长是一种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少年儿童必须经过不断成长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逐步走向自我实现的未来人生。少年小说伴随着新时期人们对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的关注出现,随着新时期重建文学价值,儿童文学逐步回归艺术正道,"成长"也逐渐成为少年小说创作的一大热点。"成长"不仅是儿童的永恒追求,也是少年小说的永恒话语与艺术母题。新时期的少年小说以少男少女为主体接受对象,以表现少年的现实生活世界和精神生命成长为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文分析了鲁迅小说讽刺艺术。讽刺在我国较早是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鲁迅本人在创作中就借鉴了古代讽刺文学的一些手法,而且鲁迅对于讽刺有自己的理解,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论文概括了鲁迅小说语言讽刺艺术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鲁迅的小说成为当时讽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9.
苏曼珠和郁达夫以男女情爱为题材的小说是对中国古典言情小说的继承与超越。自我情感体验的强烈介入,使其情爱小说具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同样是基于敏感的心灵对时代的感应,苏曼殊小说中的情爱世界是社会的、伦理的、以婚姻为基础的;而郁达夫的是个人的、心理的、以情欲为基础的,古典言情小说中的“情—礼”矛盾转化为内心的“灵—肉”的冲变。  相似文献   

10.
女性偏重于直觉感悟,话语具有情绪化与非理性的特点,它使女作家的写作在前理解的空间和情感视点上获得独特的艺术趣味。这种非理性与情绪化由感性与理性的复合性审美心理构成,使小说话语具有饱满的张力,使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典型人物的典型分析方法,以历史时代为背景,从传统文化、同类人物对比、审察作者曾经沧海的历史视角等,深刻地阐释了作者笔下人物日常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儒家谓道、生活与佛理的关系、审美价值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武功的看法,并由此来凸显他笔下人物的文化涵义。段誉是金庸作品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也是金庸作品中最具文化的人物。其最大特性乃一生行走在情与义的坎坷波涛之中,正是作者本人或他信奉的人生哲学的一种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12.
今道有信在《关于爱》中探讨了技术关联时代爱的危机和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在《关于美》中,就爱与美的关系提出了"美是存在的恩惠和爱"的命题,将爱置放在了现代性语境中,并赋予它以存在论的意义,但全部讨论没有脱离精神现象学的视野,没有摆脱意识——理念——艺术的范围。美存在于人类生命的根底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表征;现代社会爱的危机首先是美,即生存本身的危机,因此,对爱的命运的探讨和爱的形而上学的建构只能立足于存在论。  相似文献   

13.
约翰·但恩的爱情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的爱情诗按时间划分表现为单纯表现情欲的艳诗,表现婚姻的婚恋诗,以及人灵分离的悼亡诗,这正暗合了他在宗教信仰上心灵挣扎的心路历程,即约翰·但恩爱情诗歌与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在心理机制上是同构的。  相似文献   

14.
纵欲与禁欲是性爱生活中通向死亡的两条路径。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身体意象在穆时荚和张爱玲的小说里作无生命的比喻;《塔里的女人》中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恋爱,最终走向了失败与死亡;许多研究者喜欢从佛欲冲突的角度解析叶灵凤的《昙华庵的春风》,这篇小说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佛欲冲突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怀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纵欲与禁欲是性爱生活中通向死亡的两条路径.张资平小说中的人物一方面沉溺在纵欲的享乐中,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死本能的威胁;身体意象在穆时英和张爱玲的小说里作无生命的比喻;《塔里的女人》中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恋爱,最终走向了失败与死亡;许多研究者喜欢从佛欲冲突的角度解析叶灵凤的《昙华庵的春风》,这篇小说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佛欲冲突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怀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是汪曾祺小说的探索时期。在其早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两种人物类型:一类人物作为寄托某种情绪思想的符号和象征出现,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对话;另一类人物被置于民间生活场景中,通过营造和谐平淡、富有诗意的氛围,暗含着一种生活审美理想,是其对外部现实世界的观照。二者共同体现了汪曾祺早期小说中对个体命运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在启蒙话语的激励下,走向社会。她们一方面失去家庭的庇护而身在母爱缺失的焦虑之中,另一方面经历了寻找爱情和男性同谋者的失败。在社会的重压和内在困境的合力下,他们选择了放弃。她们不是勇敢地去面对现实,而是退回女儿国中,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精神独立。《海滨故人》没有树立强者意义上的时代新女性,但它的意义,正在于让我们得以一窥彼时女性选择的艰难和她们在时代风雨中的遭遇及挣扎。  相似文献   

18.
作家通过笔下人物的塑造来展现他们心灵与精神的存在状况,进而表现出自己理想中的宗教关怀。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在上帝的问题上踟躇不定。神性启示是一种爱的启示,关注人的现实境遇与道德境遇,而且关注人存在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所谓宗教人本主义,宗教关怀。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神性启示作为对人的自由悖论的一种突围,而不是理性关照。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在其小说中大量直接运用或影射耶稣原型来塑造人物、讲述故事,有着较为复杂的意图,一方面在设定一种人性与道德判断的标准与参照,另一方面体现其对神话原型模式运用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成名作《红高粱》以来,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他的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在于小说的内容上他关注的是民族的豪气和正气,由此确定小说历史和现实双重寻找的主题。形式上他采取西方现代派手法与华夏民族性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莫言认为创作方法不会永远一成不变,这种文学创作理论是他小说写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