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就目前而言,法学界、法律界对于在我国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初步的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的主体以及赔偿标准等问题还未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处理上出现较大差异.对此,笔者拟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问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法学界对它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从是否把它作为一条制度规定到法典中,到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法人可不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等等一系列问题法学界学者们从以前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作为一个法律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极度不健全,在这里仅就—些基本的问题做—些阐释。  相似文献   

4.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民法通则》到缎权责任法》,不到30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不断成熟;在实践中亦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和不足。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入手,就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是指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 一方的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精神损害, 则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体系中得以确定以来, 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都将精神损害赔偿限定在侵权责任中. 首先在立法方面, 我国立法中并未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何晓飞 《活力》2013,(10):177-177
我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十问,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赔偿”一词。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非物质性痛苦。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以下特征:1.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主体是自然人,我国现行法律不支持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因法人没有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无法像自然人那样因被侵权而产生压抑、悲伤、羞辱等情绪。无法感受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7.
曹骥 《东方企业文化》2011,(16):114+107
新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从制度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施行过程中,由于规定过于简单,对于精神损害程度如何认定、赔礼道歉等承担责任的方式如何适用、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标准等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精神损害赔偿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于现阶段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法律条文的介绍,为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完善提出了几点界定严重精神损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安和新 《活力》2011,(3):105-105
我们这里所说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基于民事主体的不法行为(侵权或违约行为),使权利人遭受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而用物质的方式给受害人赔偿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功能或说作用有两点:其一.抚慰受害人的作用;其二,惩罚侵害人的作用。在这两个作用中,抚慰受害人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主要的.而且这一作用也是精神损害制度的根本目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首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民法通则》中规定的第20条在我国立法史上首次确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问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法学界对它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从是否把它作为一条制度规定到法典中,到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法人可不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等等一系列问题法学界学者们从以前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作为一个法律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还极度不健全,在这里仅就一些基本的问题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11.
叶国平 《企业导报》2011,(4):168-169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受害人因侵害人的侵害行为导致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减损或丧失,而请求侵害人进行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近几年,当事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件明显增加,但是由于我国该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法官对该制度理解适用的不统一,导致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本文从其含义、立法现状入手,在分析侵害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赔偿数额的确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杨 《企业导报》2011,(8):172-173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刑事诉讼领域中排斥精神损害赔偿,这与民事领域中得到广泛认可的精神损害赔偿之间产生了冲突,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协调性,造成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将精神损害赔偿扩大到刑事诉讼领域中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因此,我国应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王超  黄尧 《总裁》2009,(11)
精神损害赔偿与神经损害赔偿,作为中英两国赔偿精神损害或神经损害的不同法律制度,各具特点.从权利主体、适用范围、损害事实、举证要求、责任形式等方面对进行比较,分析两大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罗晓波 《企业导报》2009,(5):151-152
行政权的膨胀造成行政侵权案件的增多,行政侵权给相对人带来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而我国至今尚未有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有违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侵权经常会造成被害人精神利益的损害,而我国尚未全面建立犯罪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为促进我国法律更全面地尊重和保障人权,本文拟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褚佳磊 《活力》2012,(14):36-37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公私财产损失。世界各国在应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时,纷纷通过建立、完善本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对于补偿受害人损失、保障受害人利益、分散事故风险、乃至降低事故发生率均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特别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被视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然而,我们的这—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空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也无法适应我国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处理的现实需求,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尽快找出不足,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有效维护受害者、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利,首先要明确赔偿的规则原则,因此本文对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作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合同解除是我国合同法中的重要内容,对其相关理论研究也是我国民法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合同解除是在合同正式生效后,由于某一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出于特定情况而做出的中止合同的一种行为制度。由于合同解除会对当事人双方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合同解除的损害赔偿也是合同法中重点研究的内容。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合同解除和损害赔偿的过程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但对于赔偿的具体条件、内容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本文从合同解除的内涵入手,重点研究了损害赔偿的实施过程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于保护婚姻无过错方的利益和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婚姻法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理论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李玉波  张卓群 《企业导报》2012,(10):162-163
此问题已经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将其重新提出本已无多大意义。但是在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仍未对此问题提及只言片语,它的重新研究又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有其哲学和法理基础,在此仅在理论上对该制度的构建进行讨论,首先,确定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其次,解决请求主体问题;最后,构建国家补偿机制。由此,为该制度从理论到现实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