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褚晓磊 《商业会计》2007,(11):45-46
关系一、公司治理和EVA理论的(一)二者的概念公司治理问题是由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而引发的。一般认为公司治理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凯 《中国商人》2024,(3):188-189
<正>公司治理是研究企业权力安全的一门科学,广义的公司治理从公司环境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出发,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包括程序、惯例、政策、法律及机构等,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是狭义的公司治理,是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约束、激励和制衡的机制,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背离,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一、公司治理和EVA理论的关系(一)二者的概念公司治理问题是由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而引发的。一般认为公司治理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4.
会计委派制度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在西方国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应用普遍,是资本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1998年中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引入这一制度。我国会计委派分为对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的委派,而对企业委派主要是对集团公司、国有企业单位或集体企业资产经营单位的委派,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对企业的委派。  相似文献   

5.
论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与消费者参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金林 《消费经济》2002,18(1):59-61
传统的股东主权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治理的惟一主体,但是,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失灵表明,股东主权原则存在严重缺陷,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认为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区等都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各种制度安排,本文在论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基础上探讨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特别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会计委派制(简称AAS,即Accountant Assignment System),是欧美企业治理结构中所有者约束和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一种制度,在欧美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应用普遍,是资本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  相似文献   

7.
公司章程的约束机制;经营者薪酬的信息披露制度;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核心内容,通过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防止高层管理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秦丽娜  李凯 《商业研究》2005,(9):117-119
公司中的“弱势群体”是公司所有者中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保护有四大原因: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法律和制度、执法、司法环境缺陷,人力资产所有者的所有权缺陷,弱势群体自身缺陷;公司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主要是公司结构及法律、法规和制度上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制定相应对策,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
谭建强 《消费导刊》2009,(10):87-88
本文在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关注我国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机制、经营者选择以及股东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以及缓解这一冲突的机制和制度,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应确立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大的特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然而企业的经营者的行为目标常常与所有者目标之间存在背离与冲突,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如何使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而高管薪酬激励被认为是解决代理问题,是经营者行为符合所有者期望的有效机制。高管薪酬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同时几乎所有文献都只涉及到高管的薪酬水平,而没有考虑高管薪酬的另外一面——薪酬结构。本文试图通过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来探讨高管的薪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深人的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合理设计高管薪酬制度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供依据,使得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最大化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一、公司治理与财务监控公司治理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目的在于维护股东的利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制度下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要求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企业的经营者代所有者行使管理的职能,并接受所有者的检查和监督,因此构成"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对新《公司法》对公司治理结构修订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应依据新《公司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王凤刚 《商业研究》2002,(16):58-59
网络经济的出现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使公司运营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并对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设计新型公司治理机制 ,变得十分必要。对公司的治理就是要提供一套解决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机制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意味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方面,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再同一,势必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代理人即经营者有可能通过勤奋劳动或偷懒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置委托人的利益于不顾;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需要一批懂知识、能组织、会管理的专家成为企业的经营者,需要这些经营者开拓市场,成为企业宝贵的"人格化"资本.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激励机制是为了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的机制,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于使经营者能够努力实现公司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股票期权制度,旨在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趋同,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的特殊性限制股票期权作用的发挥,本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孜冰  蒋驭 《商场现代化》2005,(35):329-330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股票期权制度,旨在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趋同,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的特殊性限制股票期权作用的发挥,本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企治理中仅依靠管理者内部权力的平衡并不能有效解决国企治理问题。同时,给经营者产权激励也不是完善治理结构维护所有者利益的最终途径。解决国企治理应重在从机制构建入手,促成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制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企业职工参与治理。此外,对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改革打造监管机构内部的治理机制对于提高其对国企的监督水平亦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对公司的管理层与所有者进行规范。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激励管理层同时保护所有者利益。而内部控制是对公司各个层面进行约束,以使之符合公司利益。好的内部控制更需要好的执行。组织保障主要是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机构,比如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机构。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组织的现状,并提出了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组织保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流动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把一代理关系,流动资金的规范管理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机制,防范资金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理性经纪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始终存在“提防”心理。在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中,主要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单一地研究所有者对经营者以股票期权为主要方式的约束激励制度。但这种约束激励制度在解决代理问题上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论述现有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方法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的外部环境研究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