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松萍  王夷  肖立威 《魅力中国》2009,(27):182-183
行为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既遂的类型之一,是指只要实施了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基本构成要件行为就为既遂,而无须发生特定的犯罪结果或有该犯罪结果发生的法定危险的犯罪类型1。一、行为犯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洁 《魅力中国》2014,(9):323-323
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由于我国刑法没有就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犯罪特别是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作出总则性的规定,对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我国刑法学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定罪量刑也往往引起极大的争论。明确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法律属性.是十分必要的。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的构成要件、先行行为和成立条件等方面,还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犯罪实行着手是实施犯罪行为的开始,关系到犯罪预备和未遂的划分。犯罪实行着手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刑法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实行着手问题的确认,对正确指导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大意义。以实质客观说为基础,结合对法益的侵害是否具有现实紧迫的危险是判断犯罪实行中着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行刑法信用卡犯罪立法设置上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对信用卡犯罪作了全面的规定,明确了信用卡犯罪的多种行为形式。并且前置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评价时间,从源头上打击信用卡犯罪。要做到准确适用,有必要准确理解、把握新增信用卡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分界。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它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是指由单位(或法人)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王毅青 《开放潮》2006,(5):52-54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呢?事实上,我国《刑法》对一些单位犯罪规定的定罪处罚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区分二者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曾照雷  王伟 《魅力中国》2011,(5):152-152
我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该罪设立之初对打击贷款诈骗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刑法对该罪规定的疏漏之处日益暴露出来。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的贷款诈骗行为越来越多,尤其是贷款诈骗罪的竞合犯罪给司法部门认定这类行为造成了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陈宇 《中国经贸》2008,(24):59-59
金融犯罪并非一个法定概念,我国刑法中设计金融的犯罪集中表现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四节、第五节规定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金融犯罪概念本身没有统一的界定,就是以“金融犯罪”概括我国刑法中有关金融的犯罪是否科学也受到质疑。有的论者称它为“危害金融罪”,也有的称为“扰乱金融秩序罪”等说法。本文采用通说,以“金融犯罪”作为有关金融的犯罪的类罪名。  相似文献   

9.
蓝潮永 《辽宁经济》2000,(10):26-2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并在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刑法中直接涉及单位犯罪的法条有百余条,单位能构成犯罪的达百余种,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完全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单位这一特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程序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惩处只能参照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性依据。现就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犯罪单位诉讼地位问题   犯罪单位是指为谋…  相似文献   

10.
程骋 《魅力中国》2014,(7):291-292
一、严格责任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英美国家学者对严格责任的表述并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存在绝对的严格责任和相对的严格责任、实体性严格责任和程序性严格责任的不同含义。英国学者指出:“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即使被告对必要的犯罪条件没有犯罪意思或行为过失,  相似文献   

11.
经济犯罪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英国学者希尔于1872年首先使用的,1932年德国的林德曼提出,经济犯罪是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及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可罚性行为,此后,美国学者萨瑟兰扩大了经济犯罪的主体为白领犯罪即职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蔡鹤 《特区经济》2008,235(8):248-250
公司治理不善可能导致公司犯罪的发生,为调动公司利益共同体各成员有效参与公司治理以预防公司犯罪,必须对公司犯罪实行双罚制。大多数单罚制公司犯罪应改为自然人犯罪;少数行为性质复杂的单罚制公司犯罪,应将一部分行为规定为公司犯罪以适用双罚制,另一部分行为则改为自然人犯罪。  相似文献   

13.
犯罪既遂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犯罪既遂标准之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犯罪结果发生说、犯罪目的得逞说进行评析后认为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 ,某一特定的危害行为的完成或者某一特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标志着犯罪完成形态出现的情况 ,因而犯罪既遂的标准是特定的危害行为的完成或者特定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文化冲突与行为越轨:对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冲突的角度看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认为文化冲突导致行为越轨,宏观社会失范、中观制度缺位和微观角色失调是导致农民工犯罪的三种文化冲突形式。建立明确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健全制度法规及其执行,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与疏导,引导青年人适时进行角色转换,是防控农民工犯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陈鹏飞 《魅力中国》2011,(7):305-306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以法律手段保护食品安全成为必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违法犯罪频发,现行刑法规制力不从心。刑法学界对食品安全犯罪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法网严密,科刑趋重。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白领犯罪”研究大多从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出发,而忽略了对行为人非理性因素的考虑。本次研究加入了对心理因素的度量和考察,建立了行为经济学模型。然后从157个已知的白领犯罪案例出发,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利用“白领犯罪”的行为学模型对案例中体现的白领人员犯罪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比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更好地契合了行为人的实际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刑法确立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概念出发,对刑法中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犯罪主体的各项罪名进行分析,从刑法解释学的角度归纳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核心标准,并运用这一标准对有争议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行政组织、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8.
武新华 《魅力中国》2014,(1):328-329
行为是犯罪的基础,是犯罪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没有行为就无所谓犯罪。现实生活中,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我们认为主要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不作为较之作为不容易被熟知,在司法实践中也较难判断。判断是否属于刑法中不作为行为的一个标准是看行为人是否有义务为该行为,而关于义务来源的问题又是一个颇有争议和较难判断的问题,本文对此加以研究,以期为不作为犯罪行为有更加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姚阳阳 《魅力中国》2011,(20):183-183,160
犯罪的概念及其本质是犯罪论的核心,也是整个刑法学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方孔先生试图以犯罪的本质是动物性来取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笔者认为方孔先生的这种观点有其局限性,我们仍应该承认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是犯罪的本质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黑客行为也不断升级。由于黑客的行为后果常常具有双重性(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并存),从而导致了有关各方对其违法性和危害性的争议。波士顿 RSA 安全公司的理查德·马克说:"一些黑客和前黑客把时间消磨在对计算机发动攻击上,以找出安全缺陷,然后把结果公开出来。只要黑客不索取如何回报,这样做是符合道德的。"相反,一些政要、专家则认为黑客行为是犯罪行为。香港电脑安全专家保罗·杰克逊说:"现在再不能浪费时间了。我们在同网络犯罪分子赛跑。"在我国,对黑客行为法律上也同样存在着争议:其一,关于证据认定问题。公安机关侦察勘验,即使能收集到一些反映计算机数据和资料的电磁记录,但能否作为犯罪证据,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争议,从而给计算机犯罪的认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以至于许多计算机犯罪常常无法起诉;其二,关于损害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