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晶 《价值工程》2014,(29):306-3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全新的语篇分析方法。以中英文商业广告为语料,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可以揭示广告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说明广告在向人们传达商品信息的同时,如何通过隐藏的意识形态不自觉地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观念,达到引导大众消费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山东企业管理》2010,(2):44-44
在2009年的国情咨文演讲中,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修建了历史上第一个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但“没有理由(听任)欧洲和中国能造出最快的火车……”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任职总统对全球环境意味着什么呢?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在华盛顿主办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之后不久,奥巴马于2007年10月在新罕布什尔州普次茅斯的一次政策演讲中展示了他的计划。演讲将能源效率和限额与交易机制的运用作为重点内容。此外,奥巴马强调了他对投资清洁技术的承诺,声称美国的新技术能够帮助中国等国家对抗气候变化。奥巴马表示:"我们将与全世界所有国家分享我们的技术和创新。假若我们在美国能够建立一个洁净煤厂,中国也应能做到。"  相似文献   

4.
邱慧 《企业导报》2010,(5):258-259
语言赋予了世界以意义并按照人类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对它进行分类和组织。批评性话语分析深入的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新闻报道自称为客观公正,实质却逃离不了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语言常常透露出霸权主义的意味。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分类,转换和情态几方面分析探讨了题为George Bush Denounces Capture and Calls For Hostages to be Freed"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新闻报道进而揭示美国新闻语篇中蕴涵的意识形态-美国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苏灿 《新前程》2009,(3):72-74
演讲并不是政治家的专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演讲.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成功,让我们更相信富兰克林的那句话:美国议会是一个演讲的政府.  相似文献   

6.
语言赋予了世界以意义并按照人类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对它进行分类和组织。批评性话语分析深入的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新闻报道自称为客观公正,实质却逃离不了其意识形态的影响,语言常常透露出霸权主义的意味。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分类,转换和情态几方面分析探讨了题为George Bush Denounces Capture and Calls For Hostages to be Freed“美国总统布什针对英国和伊朗‘水兵危机’”的新闻报道进而揭示美国新闻语篇中蕴涵的意识形态-美国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外管理》2011,(7):3-4
全世界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狂热虽然在消褪,但这反而更有助于我们平和、平视这位“全球第一”政要。而我认为,更能体现奥巴马领导风范的,不是拍板击毙本·拉登,而是两年前他所做的一次演讲,面对的不是将军和政客,而是校园里的普通孩子。  相似文献   

8.
爱教育,即爱国。一个是重权在握的执政者,一个是植根民间的知识分子,对教育这件事的使命要求却在不同的时间与场合达到了出奇的一致:教育,是国家要务。奥巴马直接面向接受教育的孩子倡言,崔永元则把话题对准了施教者、成年人。奥巴马在自己的演讲里给了美国孩子们最大的自由度:可以选,可以试,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就没有放弃美国的未来。崔永元的呼声则更为基本:请给中国的乡村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合格公民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冶金企业文化》2014,(6):61-61
大家好!从小到大,就没有人夸过我能干、聪明.也没有人说:“马云,你有一天会做成大事.”从1994年,我就开始做互联网.在北京中关村树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这个牌子的时候,我已经创业半年了.那时,在中国做互联网我感到非常孤独,所有人都认为我是骗子,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说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是因为我完全不懂计算机技术,但是每次演讲,总感觉听众眼里对未来的遐想.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企业转型之惑、制胜之道就在于能不能从权位文化转化为教练文化,把每个员工的创造激情真正地激发出来,释放出来由华夏时报主办的2010第四届中国CEO高峰论坛围绕"转型之惑与制胜之道"这个主题,来自政府、经济学界和企业的领导及专家从政策导向、企业战略管理、融资、营销、知识产权等众多方面阐述了企业战略转型与未来发展制胜之道。此文为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的演讲。当世界形势对中国人不利的时候,在考验中国人有没有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同呼吸共命运,怎么能够进入这么一种状态呢?  相似文献   

11.
刘越 《价值工程》2014,(11):308-309
莫言于2012年成为中国籍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本文依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莫言获得文学奖后的获奖演说进行语篇分析。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三个元功能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演说的及物系统、语态与主位结构,从而唤起读者对莫言获奖演说的语言艺术欣赏。  相似文献   

12.
许博  杨宪华  徐淑燕 《价值工程》2010,29(28):250-251
夫妻话语冲突在我国普遍存在,它是造成婚姻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作为话语研究中新的课题,国外研究者对夫妻话语冲突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夫妻话语冲突不仅直接影响两性和谐、婚姻质量,也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健康发展。本文拟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从表现、成因及应对三方面探讨我国婚姻家庭中夫妻话语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健 《价值工程》2014,(27):281-284
针对主流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的话语标记语问题,提出利用汉英双语注释为留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新思维,旨在帮助留学生掌握地道汉语口语。文章对话语标记语双语注释的体例和应当包括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讨论,并指出教材编写者的话语标记语意识、英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以及教师的教材二次加工能力是话语标记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会琴 《价值工程》2011,30(1):251-252
影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得体正确地运用语篇衔接手段,这主要源于英汉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英语写作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并提出了运用语篇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效运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正 《民营科技》2014,(4):281-282
中国男篮在第十六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六场比赛中取得了一胜五负的战绩,与前两届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但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中国队每场球打的都很顽强,尤其在防守端与以往相比还有一定进步。以下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第十六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对手之间的6场比赛的防守数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发掘中国队自身问题,找出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以期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相似文献   

16.
杨肖 《价值工程》2014,(30):299-300
美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学"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美国学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往往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和古典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交织在一起,更加侧重于介绍与翻译性的工作。第二个阶段是步入学科化时期,专业化队伍已经形成;工作重心从介绍、翻译性的工作向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研究转移。第三个阶段是跨学科研究时期,具有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璐伟 《价值工程》2010,29(34):161-162
当今购物中心的店堂装饰水平正在接近国际水平,但是其垂直业态分布特别是中庭的合理布局却还是缺乏科学得研究。本文以购物中心为例,对其垂直业态及中庭作用,科学布局进行分析,给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中国房价持续迅猛上涨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其中房价和地价的关系也是热点之一。本文以中国房地产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16.0和Eview5.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自1999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房价和地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揭示房价与地价的相关性和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中国房价和地价在短期乃至长期相互影响的状况,为房价调控策略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任艳军 《价值工程》2010,29(18):171-171
分析员工行为表现及内外原因,运用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如何关注员工心理健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Battle in the Boardroom: A Discursive Perspectiv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entrality of discourse in achieving managerially relevant outcomes, with a focus on the in-situ performance context of corporate storytellers. The Ricœurian concept of speech act, capturing both the intent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its production and reception, implicitly guided our research effort. The article has at its core a story of how senior organizational officers exploited the volatile circumstances of a public takeover in Singapore. By looking a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s in their many fragments we come to see how a key protagonist carves out a powerful position. The efficacy of his performances can be seen to be dependent upon the effective use of poetic tropes and the receptiveness of listeners to particular Chinese archetypal relationship-driven themes. In crafting our story we use multiple texts which were produced in and around two case organizations. As such we offer a carefully constructed collage, a mixture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sticking closely to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key organizational actors used to plan, enact and interpret their actions and those of others. Whilst our story offers insights to readers with an interest in organizational discours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sian management practices, we refrain from imposing an authoritarian interpretation that insists on identifying with the intentions of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