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化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需实现关注重心的转移———从"核心是什么"到"核心何以可能"。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要注意区分"修正"与"补充"这两种方式的区别。研究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可以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何以能够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何以能够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何以能够确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交媒体的数据商品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和胁迫性.福克斯以拜物教与意识形态的互构共生为切入点,拓展和延续马克思拜物教的批判主题,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交媒体的"逆商品拜物教"特征,借以凸显当代资本主义日益加剧的数字异化境况以及资本剥削逻辑的延伸.但他将这一批判局限于社交媒体领域,割裂社交媒体与整个资本主义大生产体系的联系,不仅弱化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所具有的批判意义,还偏离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预判和建构原则.只有回到《资本论》总体语境中,通达社会整体性批判自觉与无产阶级自我革命的良性互动,才能穿透商品拜物教的魔力、真正挣脱拜物教观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拜物教"一词最早是指一种将物当作神灵而崇拜的宗教,而马克思则对这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商品的崇拜。"拜物教"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及其社会影响不容忽视,体现为腐败现象和消费主义等。文章探讨"拜物教"与腐败现象和消费主义的关系,并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其意义与可能从中得到的反思,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马克思从三种意义上对这一问题作了论述,一是对一般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经济精神进行了分析,二是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批判,三是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贪欲精神、剥削精神、利己精神和拜物教精神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生产方式、资本逻辑、批判意识、辨证方法、历史观点等是马克思分析的不同视角。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资本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普遍现象,研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为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提供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5.
资本是运动的,运动是有成本的,资本运动成本的最小化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驱力。马克思的资本运动成本思想,是我们转换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与研究视域的一次理论创新的结果,它不仅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而且还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这预示着马克思的资本运动成本思想将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作为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引擎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要求和时代要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并阐述的"资本的历史使命"思想,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功能提供了理论钥匙。资本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与社会成员实现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实现从"第二大社会形态"向"第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缺失和拜物教.价值缺失致使庸俗经济学停留于货币和价格的表面现象,并滑向了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迷,因而无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在对斯密价值理论的解析中,马克思就已经揭示了经济学的拜物教倾向.斯密和李嘉图之后的正统经济学逐渐远离了劳动价值论,尤其是边际主义兴起以后,完全倒向了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为主要表征的拜物教.拜物教不仅体现了庸俗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符合资本家自身的利益.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贡献,破除庸俗经济学拜物教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全球化映射着资本对社会空间的形塑延展到全球化,在本质上属于资本权力的空间化。资本全球化具有双重蕴含,是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它不自觉地充当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它又是引发生态帝国主义登场的肇因。生态帝国主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这既表现为自然生态维度上的殖民主义,又隐遁着政治经济层面上的资本霸权。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必要在驾驭全球化资本中逐步扬弃资本逻辑,推动"全球善治"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货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论域中至少具有四重意涵。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商品交换者之间充当了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介。作为权力象征的货币,凭借交换价值的形式确证了货币占有者的社会权力,在资本语境中建构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关系。作为拜物教偶像的货币,以物的形态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塑了承载意识形态的货币拜物教。作为增殖生息的货币,依靠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在借贷过程中营造了自动生息的财富泡影。揭示马克思货币概念的四重意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树立科学的货币观,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总结为"由表象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两条道路,并认为第二条道路即"由抽象到具体"是科学正确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分析经济形式必须用抽象力,以比较抽象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由抽象向具体逐渐过渡,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不断以历史现实作为例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应借鉴马克思"第二条道路"的逻辑方法,同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实际,构建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Ideology is a primar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particularly in rapidly chan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socioeconomic value of ideology during China's recent history, and the impacts of ideological change, I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links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y presenting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ing Chinese ideology. Sin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China has followed a bumpy road created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fficial government atheism, the lack of an ideology with a strong ethical grounding, and the desire of many people to believe in a higher power (i.e., a divinity). This contradiction may have increased social transaction costs, decreased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damage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lthough China has experienced an extraordinary economic boom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may be more fragile than is commonly believed because it has been undermined by this ideological confusion. To promot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government, scientists, and citizens should seek a new ideology that accommodates the desire for more religious freedom by promoting prosocial institutional reform.  相似文献   

12.
张江  周玲 《生产力研究》2005,3(12):97-99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改革是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进一步确立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生产力标准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国家主体性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对中国国家主体性问题仅仅进行一般性研究是不够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社会历史传统与客观现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有其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国家定位的特殊性、国家职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李强  庞鈺凡  汪玥 《技术经济》2020,39(9):135-143
基于农业投入、产出视角,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层面入手,利用 DEA 模型对 2004—2017 年吉林省及 2017 年吉林省 9 个地 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采用投影分析和 Malmquist 指数对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以此测算吉林省及其 9 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在纵向层面,2004—2017 年吉林省整体农业 生产效率较高,较多年份达到 DEA 有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动态观测表明,全省技术进步率较低,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 横向层面,2017 年吉林省 9 个地市的综合技术效率整体较高,但区域差距明显;总体来看,DEA 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差异 大、技术和规模效益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投影分析发现,各地市在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事务支出投入中都存在 不同程度的冗余量,投入资源未曾有效利用,存在浪费情况。为此,政府应实施全面性的农业生产现代化战略、差异性的农业 生产区域化策略和统筹性的农业生产高效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肖磊  赵磊 《当代经济研究》2012,(4):20-26,92
关于长期经济波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理论: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技术决定论",以戴维.戈登等提出的以"积累的社会结构("SSA)分析为核心的"制度决定论",以及曼德尔提出的长波理论。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提出了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为分析框架的研究范式,并在诸多方面发展了长期经济波动理论。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并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引起理论界的众说纷纭.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与马克思失业理论相比,后者对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资本积累仍是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然而发展中的中国,既要发挥资本积累的优越性,又要让失业者适当分享资本积累的成果,并尽快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劳动者,以此,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钢花  吴俊 《生产力研究》2013,(3):1-6,20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阐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模式"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卓越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中国改革的经验和理论总结,不仅证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以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前提,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研究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在揭示特定社会条件下收入分配特殊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人类社会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要义,奠定了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中国现行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从新民主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到按劳分配制度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分配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习近平分配理论等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相似文献   

20.
At the st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lford Mackinder's geopolitical writings provided a powerful justification for British imperialism. He presented imperialism as a force of nature by emphasising historical rupture, essential conflict and geopolitical strategy. A century later, these same themes re-appear in contemporary accounts of our new world order and serve now to naturalise the imperial mis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theses of Mackinder can aid in challenging the presumptions of the new imperial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