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淮北市与淮海经济区各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从总量、结构、速度等方面分析目前淮北市在淮海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尽快在淮海经济率先崛起提供一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浩  邓琳 《改革与战略》2011,27(7):125-127
文章对淮海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现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合于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为淮海经济区提供合作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合作发展的内容,希望能为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发展作出有益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阐述了淮海经济区的现状及经济发展,然后建立评价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指标进行筛选,根据指标对淮海经济区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引入经济联系度的概念,着重对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出的问题和不足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对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计划的背景下,通过建立淮海经济区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搜集2017年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相关指标数据,基于轴辐理论,对淮海经济区轴辐式物流网络构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综合物流水平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作为一级轴心城市;临沂、济宁和盐城作为二级轴心城市,其余作为辐点城市。从而形成以徐州物流圈、临沂物流圈、济宁物流圈和盐城物流圈组成的淮海经济区轴辐式物流网络。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段地带,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却长期相对滞后。本文,首先从时间序列角度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城市首位指数。其次运用分形理论从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规模结构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城市体系分形维数,得出城市体系基本特征:城市首位度不大;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趋于良好的发育状态;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趋于集中,城市间相互作用趋于加强。最后,从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城市带,强化节点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突出中小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全国重点镇和小城镇建设三个层次和角度提出如何加快培育和建设点—线—面相结合、城市体系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淮海经济区城镇密集带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地缘开放政策和科技政策组合驱动创新发展为目的,对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进入深入调研,研究广西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代表特有的改革开放政策等基础优势条件,以之组合科技政策构建广西特有的科技与开放互促战略体系的取向;提出构建以一带一路市场、辐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科技产业群、推动北部湾城市群发展为导向的科技与开放互促战略体系及实施规划;为促进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计算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结构;城市分布的均匀性较为适中;城市之间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改写了中国历史。1985年1月28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曾发表了时任徐州市市长何赋硕与连云港市副市长吴学志撰写的,题为《发起新的“淮海战役”》的文章,被称为新中国“经济淮海战役”的“冲锋号”。1986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联络协调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当年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目前,其成员市已发展到20个地市。  相似文献   

9.
基于从业人员数据,利用区位熵对淮海经济区2006—2018年的城市职能分工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演变特征.研究表明:2006—2015年淮海经济区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加,2018年转为下降,制造业、其他工业和其他服务业占主导,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程度迟缓,整体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下游;产业布局呈现差异化状态,但专业化程度不断减弱,且主要优势产业结构转变困难.最后,从中心城市、区域合作、产业结构3个层面,提出淮海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前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路与操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党的十四大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放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在重新划分经济区时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对之进行了单独的规划,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国外投资者的兴趣,本地区的各级领导和企业界人士越加认识到联合起来,优势互补,某谋发展的重要性,区域俣作的形势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1.
建设开放合作、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推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从对台工作的实际出发,认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开放合作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条件能否转化成经济优势,关键是看能否迅速地形成开放合作优势和规模开发优势。  相似文献   

12.
《江苏科技信息》2021,(2):31-33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旨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填补淮海经济区线上线下相结合技术产权交易的空白,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上下游科技资源有效链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文章通过分析淮海经济区技术市场与交易中心发展现状,阐述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运营模式,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聂炳华 《山东经济》2011,27(1):127-130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针对如何借鉴国内有关经验,本文着重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动因和主要经验作了分析,并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提出了建议:一是指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经验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二是建议把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列为"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三是提出以青、日、潍一体化带动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淮海经济区金融业发展形势与发展思路探析*●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区域开发室北京,100101)淮海经济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段地带,行政区划上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安徽省的蚌埠、阜阳、淮北、宿县,山东省的泰安、莱...  相似文献   

15.
李世泽 《广西经济》2007,(3):26-27,51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已被《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衡量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一体化有利于该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整合利用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打造中国南部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带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张虎  朱传耿 《乡镇经济》2008,24(8):47-52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计算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结构;城市分布的均匀性较为适中;城市之间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闽东南的开放开发,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区作为依托;福建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应进一步加强相互合作的力度,把福建与全国、与周边省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为一体。为此,本文提出建立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福建究竟属于哪一个经济区,是一个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年春天,笔者参加了由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省委政研室在汕头联合召开的“闽西南、赣东南、粤东经济协作与发展研讨会”,深感各地加强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发展的劲头很大,  相似文献   

18.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是沿海国家和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过去荣成能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主要得益于海洋经济之力。现在荣成要保持优势、加快发展,必须以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为目标。大力建设“绿色形象、海洋韵味、知识内涵、开放特征”的现代化海洋经济强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优势,阐述了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经济区的发展方向。要加强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倾力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开放力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6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1年间淮海经济区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其协调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且协调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多聚集于苏北、鲁南,协调水平较低的城市多聚集于皖北、豫东;(2)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经济综合水平,经济综合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协调程度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