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巴黎协定》签订以来,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切与日俱增,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议题备受重视,ESG报告的强制性披露呼之欲出。伴随着ESG报告的演进,“漂绿”问题相应衍生。本文首先介绍“漂绿”的缘起及其在企业界、金融界和学术界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剖析企业和金融机构“漂绿”ESG报告的外因和内因,最后从推动立法、统一标准、强制披露、独立鉴证、数字赋能和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治理和抑制“漂绿”的举措。本文认为,加强对“漂绿”的研究和治理,有助于提高ESG报告的质量,为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以2015—2023年中国知网发表的与ESG相关文献为基础,绘制了ESG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得到了以下结论:国内ESG研究起步比较晚,ESG研究各作者和机构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ESG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约束、信息披露、企业价值、绿色金融、绿色创新和公司治理几个方面。国内ESG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根据突现分析,责任投资、碳中和、环境价值将会是ESG未来研究的热点。最后从健全富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加强对企业ESG“漂绿”行为的研究、深入探究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ESG典型案例、将ESG与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进行研究、将ESG与其他学科结合五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企业“漂绿”问题屡禁不止的现状,分析了业绩期望落差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机理,并以2010—2019年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业绩期望落差会诱发企业“漂绿”行为,且主要表现为对环境实践的选择性披露;而且,业绩期望落差持续的时间越长,其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越显著。进一步的路径检验表明,业绩期望落差会恶化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剧管理层短视,进而导致“漂绿”行为。此外,不同类型规制工具对“漂绿”的治理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及本地媒体监督能够抑制业绩期望落差驱动的企业“漂绿”行为,但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以及异地媒体监督的治理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发展绿色金融是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漂绿”现象和行为影响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度层面、市场层面、企业层面分析“漂绿”现象的成因,探究“漂绿”行为在宏观、微观层面给各利益相关者带来的风险,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漂绿”的了解。基于此,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健全以政府、媒体为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出绿色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5.
ESG是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从这三个维度反映了企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的非财务绩效情况。企业的ESG表现通过ESG评分体现,本文分析了ESG表现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了ESG报告鉴证和内部控制质量对于二者关系有何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ESG表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企业漂绿行为的日益普遍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丰富发展。然而,仍缺乏更深入的文献回顾以揭示漂绿现象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及影响。文章阐述了企业漂绿行为的内涵、表现形式及衡量指标,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制度理论,归纳企业漂绿行为的动机,总结出企业漂绿行为对消费者、企业、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并深入总结在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的治理策略,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漂绿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ESG)报告作为典型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载体,整合了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三重维度上的绩效表现,有助于考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当前,ESG信息披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制度体系亟待完善.本文选取国内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昊海生科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其ESG治理及报告编制、ESG信息披露内容,在此基础上从ESG信息披露内容和制度与监管两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进ESG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ESG报告鉴证作为提高报告信息质量的第三方治理机制,能否降低ESG评级分歧值得关注。本文选择2015~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ESG报告鉴证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研究发现,ESG报告鉴证与ESG评级分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影响机制分析表明,ESG报告鉴证可以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降低ESG评级分歧。进一步区分鉴证机构类型发现,境内鉴证机构提供的ESG报告鉴证更能降低ESG评级分歧,但ESG报告鉴证是否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是否由年报审计机构提供则不会对其降低ESG评级分歧程度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丰富了ESG评级分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掘了降低ESG评级分歧的潜在路径,为如何提高ESG评级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与治理(Governance)三个因素的简称,是企业履行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的核心框架及评估体系,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我国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与披露指引,上市公司“迎合”披露与信息披露率低,制约了ESG生态系统的发展。在系统分析国际ESG信息披露标准以及ESG信息披露原则(指引)建设与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比分析GRI、SASB、ISO26000等国际ESG信息披露标准以及信息披露原则(指引),借鉴国际ESG发展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框架、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透明度,助推“双碳”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宏观政策在微观企业层面加快落实,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绩效,是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近年全球兴起的可持续投资便是通过平衡传统投资与ESG的见解来创造价值,以改善长期投资回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ESG信息愈来愈受各方重视,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等加大力度推动ESG发展,强化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国际层面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讨论不绝于耳,同我们大家熟知的环境、健康和安全(EHS)话题一样,ESG也是一个舶来品,其诞生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从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彼时公众心目中的印象更多是“慈善”,到对环境(E)维度的关注(尤其是污染、塑料垃圾、温室气体问题等)及社会(S)维度的关切(尤其是安全、强迫劳动等),到之后意识到治理(G)对于实现环境(E)和社会(S)目标的意义(这里强调的治理是基于规则的、可以确保E和S目标得以实现的治理体系)。ESG这个概念慢慢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相应地,我们看到一些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ESG报告,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始意识到ESG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渐加入到ESG体系构建的大军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企业为何要实践ESG以及如何实践ESG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舒邵明 《河北企业》2023,(12):123-125
随着高质量发展与两山论的高度契合以及双谈目标的不断深剖与挖掘,ESG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社会公众开始从企业的ESG报告挖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矿业开采行业出具ESG报告较早的西部矿业为例,重点分析其2018—2022年的财务指标,并通过企业实施ESG评价体系前后数据对比,说明ESG体系对西部矿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指出西部矿业ESG治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上市企业ESG治理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13.
以2011~2022年收录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企业漂绿论文为分析对象,从企业漂绿的界定、形式、解释理论、动因、后果及治理等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学界对漂绿界定、形式的探讨正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制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理论是解释漂绿的主流理论;在关注企业漂绿的制度压力等外因、企业特征等内因基础上,学者更为聚焦于漂绿的内外因联动问题研究;企业漂绿的后果分析视角由消费者、企业自身层面向更为宏观多维的社会层面演进。企业漂绿研究方兴未艾,可向增加漂绿理论研究多元性、强化漂绿动因研究系统性、凸显漂绿后果研究联动性、重视漂绿治理研究协同性等方面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14.
史巍娜 《企业文明》2023,(4):102-103
<正>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作为一种防范社会环境风险、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投资新理念,近年来,ESG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ESG所奉行的“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等原则理念,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宗旨、目标和行动等方面存在许多共通之处。践行ESG理念,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对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我国“走出去”企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36家上市银行2009~2022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利用DCC-SVR-GARCH-CoVaR模型测算系统性风险溢出率,实证分析ESG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能够显著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且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主要由公司治理(G维度)驱动;地方性银行的ESG评级提高对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削弱作用更强;ESG评级提高会通过降低银行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两种渠道削弱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会强化ESG评级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充分完善ESG评级体系,将ESG评级纳入商业银行业务战略、内部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中,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6.
《住宅与房地产》2023,(9):22-23
<正>随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参与度的提高,同时在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驱动下,中国房地产行业由过去“价升量增”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向平稳发展新周期,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概念也随之越来越受市场关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亦成为房企关注重点。在此背景下,仲量联行发布《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ESG表现》报告,指出国内开发企业在ESG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同时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值得市场参与者持续关注并尽早纳入公司战略议程。  相似文献   

17.
宋嘉雯 《河北企业》2023,(10):45-48
近年来,ESG得到全球关注。我国ESG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市场对ESG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需求。以2012—2021年中国知网中关于ESG的33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我国ESG研究飞速发展;研究层次有待提高,研究作者与机构之间有待加强合作;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包括ESG评价体系和信息披露、ESG对投资和企业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9—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ESG表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显著提升了企业韧性,使得企业在危机期间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细化ESG不同维度发现,相较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通过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声誉和抗风险能力四条路径提升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进而增强企业韧性。异质性检验发现,ESG表现对企业韧性的增强作用在管理层决策视域较短、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较差的企业中更显著,说明ESG有助于解决管理者短视、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较差给企业带来的“生存性”难题,是企业于逆境中转“危”为“机”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下,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方面的表现对企业声誉的影响日渐显著。本文从信息传递视角出发,运用2011—2021年我国4177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ESG表现如何影响企业声誉。研究发现:ESG表现的改善能够向不同利益相关者传递积极的信号,在消费者和投资者中产生社会宣传效应,在政府部门中产生政府支持效应,在其他企业中产生治理示范效应,进而提升企业在各类市场主体中的形象和地位,并且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和成熟期企业更为明显。因此,企业应提升ESG治理水平,主动披露ESG指标,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ESG战略;政府部门要加强企业践行ESG理念的监管;投资者和消费者应主动关注企业ESG指标,实现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在市场上认可度的提高、国外评级机构评级范围的扩大,使得国外评级体系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日益凸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是ESG理念推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国ESG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ESG评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