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3月,日本最先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真正得到推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为了复苏经济,在面对零利率下限令传统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美联储相继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调整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方式向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之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实施该非常规货币政策。文章探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之后会有所上升,长期来看会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2009,(9):16-18
2008年9月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经济快速走出低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随着经济向好迹象不断出现,调整货币政策的预期也逐渐增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后危机时代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收集美国实行量化宽松以来短期金融市场数据以及长期宏观经济数据,采用VAR模型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率的影响效果,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期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其货币政策取向的含义看,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正在或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其背后的“玄机”寓意深长,其中我国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加大调整的力度备受各界关注。与此同时,近期美、欧等国货币当局关于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的相关表态,以及澳大利亚的加息举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化有类似之处,也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美联储开始进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三轮执行,至此,美国已经持续四年的时间实施极端的货币政策,将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它将首先造成美元的贬值进而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本文基于此北京,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证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影响进口价格和外汇储备来同步造成我国CPI的上涨。  相似文献   

7.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使流动性收紧、资产价格下降、长期利率上升、资本回流。而资本流动逆转将直接引发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和汇率波动,通过汇率和贸易渠道影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为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外汇缓冲政策、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等减少资本流出的冲击。同时,新兴经济体还应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积极协调创建国际货币提供机制。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为何要追加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项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又会给全球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选择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经济原理和国际教训的分析入手,运用SVAR模型进行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巴西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说明,美国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产生冲击,冲击的程度与两国的经济关联度、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金融制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要避免美国的不利冲击,需要推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结构优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逐渐深化,美国在采取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效后,还可能采取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和刺激经济。此种极端货币政策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此,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机理出发,在着重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减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田涛  蔡青青 《发展研究》2013,(12):67-71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美国先后四轮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通过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对美国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国应对措施,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空间、实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加强资本管制与金融机构监管、推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2.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后,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美国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着全球以及中国经济。本文首先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和内容,然后着重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多种传导路径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选择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的月度数据,以美国总准备金水平作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替代变量,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就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单位美国总准备金的冲击,将以世界石油价格为传导路径,引致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并将导致M2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同时也将引致物价水平和零售商品总额表现为短期内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VAR模型,运用2010年12月—2013年3月间中美月度数据,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有效化解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并为此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时期,鉴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无效性,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预期效应出发,结合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系统深入分析了它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本次危机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主要央行推出大量以信贷宽松或数量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危机中受损的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行弥补,加强了各国央行的合作力度,有效缓解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本文将集中研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效果,并总结对我国的启示,这也将有助于我国深入理解美联储即将采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态势,充分证明了习近平主席的判断,2014年全球经济和金融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不确定性之一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货币政策走向3月20日,美联储宣布最关键的调整就是对预期的调整。美联储实际上做了三点政策声明:首先,要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退出政策,现在还有550亿美元的规模没有退出,在今年10月的美联储的会议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就会完成。其次,美联储以一个更全面的,包括劳动力参与度、劳动力成本等的指标替代了6.5的绝对就业目标,其不再作为利率的前瞻性指引目标。最后,美联储探索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的可能性。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在美联储QE退出  相似文献   

19.
徐静怡  宋慧 《经济论坛》2013,(11):173-176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向好,美联储会逐渐将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市场。这不仅对美国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演进历程,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产生的影响及风险进行分析,为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和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动必然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溢出效应.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后,通过贸易和资本渠道的传导,我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内外失衡的情况,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很难保证,人民币汇率可能出现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