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章主要根据三本伊朗谚语书籍和谚语使用者的信念、想法和价值观对隐喻反映为研究依据。通过调查三本书籍,得到多达4710条的谚语,在内容上有56条颜色词谚语被选择分析。结果表明,颜色词谚语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波斯谚语中,而是站在积极内涵和消极内涵这两个方面。由于隐喻表达有科学的形影不离和非科学的文章这两个特点,语言使用者因此被建议要在不同的领域中对这些表达有足够的认识。(本文是对Mohammad Aliakbari;Fereshteh Khosravian的A Corpus Analysis of Color-Term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ersian Proverbs的翻译,其中部分内容稍有改动,但整体力求做到忠于作者的表达思想,如有翻译不合理之处,请各位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
英汉空间维度词“高”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大量的语料,系统地对比分析空间维度词"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高"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声音域、社会地位域、数量域、程度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体器官、部位作为最基本的认知经验之一,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化的重要的范畴。分析人体隐喻词的特点,掌握其隐喻规律,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词汇具有重要意义,将隐喻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几乎是所有语言中既重要又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的研究局限于语言内部结构,忽视了外部因素对词义变化的影响,认为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巧合。认知语言学家把语言和心理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类和客观世界的主观互动,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及意象图式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形成过程及其语义延伸机制进行剖析,旨在系统地探讨分析多义形成的认知机制及多义词相关义项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语法隐喻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欣雄  王波 《企业家天地》2009,(12):184-185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黑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人类对黑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和认知基础,因此黑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普遍性。但由于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英汉民族对黑色的隐喻认知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从整合理论看人体量词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是汉语中量词的隐喻现象还没有引起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本文分析了汉语中人体量词与名词结合时产生的隐喻意义,并借用福科尼尔和特纳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人体部位量词隐喻的理解过程和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英汉"喜悦"情感隐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喜悦”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喜悦”情感的隐喻,这些“喜悦”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英汉语言中也存在互不对应的“喜悦”情感的概念隐喻,这是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注意到隐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空间、人体和情感等方面揭示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隐喻:语义扩大的触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语义扩大的触媒,其认知本质为探究英语语义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语言符号获得了新的所指,语言符号的意义得以扩大。这一点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都有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法律语言学角度,基于语料,分析了法庭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特点。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其他语言变体相比,法庭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如下特点:多以明喻的形式出现,始源域和目标域往往具有上下义的关系,始源域的选择受到目标域的限制,大多以口语形式出现.出庭人员谨慎地使用隐喻表达,较多出现于法庭演说和法庭辩论阶段,较少出现于提问和交叉询问阶段。  相似文献   

13.
隐喻研究日益受到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它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本文以一段网络聊天记录为倒,谈到构建有利于隐喻理解的语境的两个方面,即互明假设的激活和认知努力的付出,只有建立符合说话者预期的语境,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言语交流中隐喻话语的误解,表明了语境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商务英语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隐喻的理解包括隐喻的识别和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可以通过语义选择优先限制中断法来识别,隐喻意义的推断需要运用会话含义理论,超越话语字面意义去建构其始源域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之一,是一个认知域对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汽车命名是一个语言符号化过程,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思维。汽车隐喻命名过程中,源域事物的选取具类型化倾向,汽车名称因为隐喻映射,而获得丰富的隐喻意义,指向汽车外形、汽车功能与汽车文化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疾病隐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概念域的语言映射而来,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新闻报刊中与疾病相关的隐喻表达方式主要可归纳为战争隐喻、恶魔隐喻和自然灾害隐喻几种。对疾病隐喻表达做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分析,探讨疾病隐喻的认知理据和分布特征,能够为人们认知疾病隐喻现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作为思维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因此,隐喻翻译也要受到源域和目标域的社会文化、民族习性、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红楼梦》中的大量植物隐喻不仅刻画了人物的个性,映衬着她们的命运,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饱含民俗文化。《红楼梦》两大经典英译本在植物隐喻翻译方面各有得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语法表现形式及情态量值两方面来探讨和研究英语人际意义的情态隐喻,情态隐喻主要有六种语法表现形式,通过它们达到表现说话人自身看法的效果的目的。情态隐喻分为客观隐喻表达与主观隐喻表达,分别有高、中、低量值,且是相对的。通过这两方面可以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流的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认知、体验世界的基础。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不同,颜色词在各民族的隐喻意义也存在着差异,基于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交流、生活和学习等,所以有必要对此差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对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出现的隐喻进行认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1)隐喻的运用对诗词情感的表达起着什么样的作用?(2)诗歌隐喻包含诗性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