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华  王文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67-71
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认识是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而一些学者否认产业同构现象存在;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产业结构趋异现象.关于产业同构问题的成因则有经济发展水平观、行政管理体制观、区域资源禀赋观、市场开放程度观等.关于产业同构现象的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障碍;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的对策措施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降低产业同构程度;另一种观点提倡趋同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过高,过度竞争日益明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文章以浙江(宁波、杭州)、上海、江苏为例,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相似性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并达未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其要素和产品互相支撑所体现的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使得这一地区内部在区域竞争的基础上存在着紧密的产业水平分工,在国内表现出强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沈侃 《北方经济》2011,(7):80-82
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密集、经济增长快速、综合竞争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浙江省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探讨长三角转型升级下浙江高职院校服务类人  相似文献   

4.
产业同构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恶性竞争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长三角各城市随着与上海工业相似程度的变化,经历了产业集聚效应和恶性竞争效应交替占优的不同阶段,长三角的发展不仅不需要减少产业同构,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同构化程度,同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创新投入和品牌竞争氛围,这样的产业结构会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限制恶性竞争行为,更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崔凤军 《浙江经济》2011,(23):14-17
虽然相近的产业结构使得地区间的产业竞争激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产业内没有分工与合作,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不再是单个城市或省区的行为,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以若干大的城市群地区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作,发挥整体竞争优势。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配套最完善、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然而目前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比较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是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长三角欠发达地区转移。本文在总结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从总体趋势看,长三角地区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看,长三角地区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但偏离度在逐渐缩小;从就业效应看,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第三产业相比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昌九一体化于2013年正式实施,实行产业错位发展,产业链对接互补是昌九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文章应用三次产业的比重、区位商、产业同构性及产业结构偏离度方法对昌九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针对昌九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发展最活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的产业结构发展的示范“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对我国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外资开始大量撤离,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也不能永葆活力。只有提升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高质量FDI的进入,才是保证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现有基础之上,运用多地区相似系数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同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长江经济带存在合意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不存在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其中江苏和浙江同基准的产业结构趋同属非合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趋同,甚至导致了局部的恶性竞争。立足"互利共赢"原则,着手解决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本文运用"蓝海战略"对江浙沪三地各自的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四步动作"式的产业调整步骤,并就长三角未来的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的形势,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定位,即将其放在不同层次宏观区域背景里,确定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对海西产业结构进行了偏离份额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西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相对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结构分量都为负贡献,可以将这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海岸线长、深水港湾多、有条件建设大型深水港和大型临港工业的海西地区.  相似文献   

15.
加快培育和发展硬核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内涵的不断丰富,长三角地区硬核产业领域的“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进入新阶段。基于长三角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集聚发展态势,通过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引领资金链的全产业链布局,合力共建以产业集群为牵引的现代产业体系,此举符合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的底层逻辑。当前实践证明,建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长三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至关重要,其背后也离不开创新、金融、园区、数字经济等驱动因素的支撑。因此,为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转型发展的机遇,本文将围绕产业创新相关要素开展论述,聚焦分析硬核产业的集聚发展规律,探讨深化区域创新合作的方式,提升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郑恒 《浙江经济》2004,(18):43-45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次区域表现的产业同构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浙江在未来产业发展定位中,如果人为地去实行所谓的“错位”发展战略.破坏产业自增长机制,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面,迫于商务成本的提高,急于转移产业,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腹地,连接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省份,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机遇.文章详细分析了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和外部机遇,从宏观、中观、徽观方面,提出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承接的联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长江流域经济带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和可能。长江上游经济带应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主动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向长江上游经济带转移。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1990年代开始,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投资不仅加速了长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长三角交通、信息和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的便利。长三角以上海为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心,其他区域为发展腹地的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强化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长三角产业分工深化为长三角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差别化竞争格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测度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利用生产函数估算了长三角制造业资本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经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以同构度为因变量,以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度、劳动边际生产率差异度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三角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程度会减小,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