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金萍  李柏年 《科技和产业》2010,10(5):84-87,122
首先利用滤波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粮食安全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根据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接着利用分位回归模型对各阶段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各分位数进行因素分析,更为细致和深入地研究了粮食总产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最后依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对安徽省增加粮食产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省耕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地分析安徽省耕地保护前景,探寻合理的耕地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安徽省耕地资源现状,从粮食生产、非农建设占地两方面探讨安徽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前景,并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耕地的供给变化进行预测,通过耕地供需形势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保护耕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数量、空间位置和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常态化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主要解决的是因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耕地变化,但对于耕地质量渐变情况及趋势预判难以准确把握。本文基于安徽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通过初步划分安徽省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对耕地质量渐变趋势进行分析,预判出耕地质量渐变信息,为耕地占补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推进耕地质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等因素影响,耕地压力日益突出。文章以乌江下游的德江县为例,在分析过去8年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德江县过去几年间耕地数量持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耕地生产率提高较小,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基本不变,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耕地压力指数仍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崔增团 《发展》2013,(10):25+29-25,29
一、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意义重大(一)提升耕地质量是确保甘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目前,甘肃耕地面积5254.51万亩(2011年底统计面积),是全国的2.99%,而粮食产量是全国水平的1.78%。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极不匹配。在未来15~20年,甘肃庞大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仍会使粮食消费维持较高的水平,加之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粮食需求将刚性增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和交通建设不断推进,耕地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7.
胡亭亭 《乡镇经济》2009,25(12):53-56
安徽是农业大省,如果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会给安徽省的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全国的粮食供应造成不利影响。文章认为影响安徽省粮食安全的是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四个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波动之中.负向波动、异常波动年份多于正向波动、正常波动年份;连续负向波动持续时间较长,连续正向波动持续时间较短,且交替出现.粮食产量的渡动方向和缺口大小,内在地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受灾面积及上一年粮食产量的波动方向和幅度.作为外在因素,政策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粮食产量的波动.要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必须强化政策创新,一方面切实加强耕地和粮食生产者利益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将粮食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9.
张军 《乡镇经济》2008,24(6):87-90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波动之中。负向波动、异常波动年份多于正向波动、正常波动年份;连续负向波动持续时间较长,连续正向波动持续时间较短,且交替出现。粮食产量的波动方向和缺口大小,内在地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受灾面积及上一年粮食产量的波动方向和幅度。作为外在因素,政策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粮食产量的波动,要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必须强化政策创新,一方面切实加强耕地和粮食生产者利益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将粮食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签署国际条约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条约的文本设计细节逐渐成为条约约束力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中的理性选择理论,通过对条约文本的考察,可以构建包含成员资格、议题范围、集中度、控制度和灵活度五个维度的条约约束力评价体系,并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海洋合作条约为样本数,利用文本分析和熵值法的计算方法验证该体系。经计算,样本内多边条约的控制度指标和双边条约的灵活度指标被赋予更高权重,符合双边条约与多边条约存在约束差异的假设。同时,样本内多边条约的约束力评价得分均值呈逐年上升、约束差异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双边条约的约束力评价得分均值自2000年后呈逐年下降、约束差异呈逐年缩小的趋势。构建国际条约约束力评价体系,对不同主题、不同国家之间的条约设计特征研究以及对国家签署的同类型条约的约束变化考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贺晓晖 《西部大开发》2018,(收录汇总):67-74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差异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益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土地生产力等6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合作经济》2024,(3):28-30
<正>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上半年全国地类变化监测结果显示,耕地总量有望连续第三年保持净增加态势……这份“答卷”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中国饭碗端得越来越牢。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全力”这个词,充分体现了耕地质量的分量,把耕地质量摆上了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 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产量在去年实现“十连增”的基础上,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可喜可贺。但在丰收面前,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耕地的使用上缺乏长期战略意识,只知道向耕地要产量,却忽略了对耕地的保养和保护,致使耕地出现了一些“病态”,尤其是“低、费、污”等土壤质量问题开始凸现。 在耕地存在种种隐患的情况下,必须要及时地对耕地进行“体检”。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粮食安全概念,文章阐述了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内涵。根据研究区域(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15年来的统计数据,即耕地变化情况、人口情况、粮食产量等,文章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粮食安全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与基础数据,建立针对研究区域的粮食生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分析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粮食生产的安全情况,结果表明:处于喀斯特山区的广西大化县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只有0.52,喀斯特脆弱环境对区域的粮食生产安全有显著影响,就此文章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利用变化在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研究了2007~201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联系,以期为缓和该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安徽省在200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显著,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为强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07~2012年由于湿地和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149.59亿元;2012~2017年由于耕地和湿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17.46亿元。安徽省的生态压力较为严峻,政府应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梁晋 《中国招标》2016,(7):33-35
在工程结算审价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明明招标文件中对工程有着很清楚的某种描述或要求,但由于施工合同中对此内容未有提及或虽有提及但要求内容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争议—招标文件是否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它对承包人是否具有约束力?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因为合同文件当然对承包人具有约束力,因此只要能确认招标文件是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那么它自然也对承包人具有约束力。但招标文件究竟是否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呢?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农田害虫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的"石油农业"以来,我国大力推广应用化学农药控制农田害虫,增加粮食产量。近年来,伴随着人口与耕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为保证粮食产量、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农民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农药数量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20.
本利用T型关联度分析理论,对「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的关联作了实6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9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量、受灾施用量、受灾面积是粮食产最的制约因素,农机总动力、要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