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加快,海南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区域主导产业代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基于循环经济理念选择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通过灰色关联评价和定性分析,对海南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筛选出海南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和潜在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
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要求,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入手,探讨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和城市环境管理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艰难前行.5年间,化工园区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促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区域布局、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担负起了石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与污染减量水平、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4个维度,构建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循环经济与碳减排均具有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形成基本相反的空间集聚区;(2)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碳减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近区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
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长极理论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由落后状态向某种发达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形式,而平衡发展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要求和所达到的结果.为解决非均衡发展所造成的区域差距悬殊的问题,增长极理论主张用战略性区域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即在落后的边缘区域构建新的"诱导性"增长极.许多国家正是运用增长极理论这一政策主张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在加快落后地区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对我国解决中、西部与东部的区域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当前应加快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战略高度统筹中、西部发展,按着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原则,分区域确定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四大增长极作为中、西部区域增长极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顺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助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公共交通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途径,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不断渗透,双碳背景下,公共交通也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始终走在国际前列.  相似文献   

8.
2022年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会议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十四五"战略规划,紧紧围绕企业"一最三商"战略愿景,充分发挥中建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聚焦区域深耕,吹响市场营销"冲锋号".一是时不我待抢市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快出台"稳增长"政策...  相似文献   

9.
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对"十二五"期间促进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出目标、工作重点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产业集群必将成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一个山东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成为新时期山东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鉴于此,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山东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系统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超循环的结构与特征,通过运用超循环系统科学理论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剖析,揭示其超循环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源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实施可科学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的一种新经济形式.内蒙古霍林河煤业集团依托霍林河的煤炭资源优势,走资源就地转化的路子,用煤发电、用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带煤,用煤炭产品转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圈,探索出了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浪潮,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实现保持产业集群升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支持区域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措施,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可为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形成新的增长动能。能源电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转型升级中的能源电力可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新格局也将为能源电力的行业变革提供新机遇。为了系统呈现"十四五"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电力新动态,本刊编辑部梳理能源基地、负荷中心、成渝经济圈等主要区域经济版块在"十四五"规划预研中的重点及地方"两会"能源电力发展热点,以期为读者掌握区域能源发展全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对城市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我国主要副省级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邵帅  马光辉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1):128-130
循环经济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运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深圳的具体情况,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深圳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深圳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受能源结构、减排目标、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发展核电的总体方针不会改变.发电集团投资核电产业链,不仅顺应我国核电的发展趋势,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就发电集团目前的投资现状来看,除在较长时期内,产业链上游的核电站设计领域和下游的电力市场领域其进入可能性很小之外,发电集团已进入了核电站的建筑安装领域、核燃料循环领域和核电站建设运营领域,空白区域则是核电设备制造领域.  相似文献   

19.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化纤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或者说重要的转型期。"十一五"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环境友好"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