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灵  尚雪松 《江苏商论》2012,(12):105-107
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兴起为员工积极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文在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下,探讨积极组织行为学对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启示与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不断被创新,创新源泉主要在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运用。本文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主要研究企业员工激励问题。首先,本文介绍积极组织行为对于企业员工激励的意义分析,然后主要论述在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有效改善员工行为,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员工内心状态的主要对策和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积极组织行为学背景下的工作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视角,它强调对组织中个体的积极特征、状态和行为进行理论构建、研究和应用。相关研究表明,积极组织行为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取向其研究具有附加价值。在积极组织行为学背景下引入的工作投入目前存在三种研究方法。压力与激励相结合的工作特征中,对工作情境与工作投入问题的研究,避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单纯的积极取向,实现了对传统组织行为学的补充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自我决定理论与积极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组织管理的目的是帮助员工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源自于员工强烈的内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组织应当满足员工的三大心理需要,同时促使员工采取自主定向归因才能使员工产生内在动机。所以积极组织管理的重点应当包括重视员工能力培养、进行合理的工作设计、构建和谐的人际氛围、提高员工心理资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积极组织行为学内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新的研究取向和视角。本文在分析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消极取向的基础上。概述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念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心理能力的概念、作用及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6.
蒲天祥  闵承鹏 《商》2014,(39):40-41
薪酬满意度是员工对其劳动所得的所有报酬的一种态度,对于员工工作态度和组织都影响重大。本文以我国家族企业120名中、基层非家族成员员工为研究对象,以Heneman和Schwab开发的薪酬满意度问卷(PSQ)为基础,对薪酬满意度构成维度、组织公平、积极情感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对薪酬满意度理论、组织公平理论、积极情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家族企业员工自身的特征提出相关假设;其次,运用以PSQ量表为基础,同时使用组织公平、积极情感组成的调查问卷,在成都、绵阳、乐山等地区发放量表,采用SPSS22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论证本文提出假设;最后提出提高家族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各类企业的快速转型,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了组织健康的研究。组织健康的评判方式按照其发展的趋向,现阶段已经将个人、组织、社会等范畴列为评判切入点。但是,对于在评判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文作为辅助同样引入积极组织行为学视野,并且是探索组织当前健康评判方式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主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回归和梳理,介绍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研究背景及内涵,对其与之相近的构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积极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积极组织行为进行了总结以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组织行为学(organisational behaviour,OB)视角对员工建言的研究,集成雇佣关系视角和跨层次分析的思想观念,为员工建言提供一个基础更为广泛的理论模型。组织行为学研究从个人主义、心理学、管理学和制度化的角度分析员工建言,为了进一步完善员工建言的决定因素,本文提出了员工建言的一种扩展模型,不仅从组织行为学视角,还从人力资源管理、劳资关系、劳动经济学和劳动过程等多个领域探讨员工建言的决定因素。该模型为员工建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框架,并为员工建言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现代管理境遇的组织伦理视角关注转型期组织生态正义问题。现代组织是一种积极共生管理模式。在现代科学管理视野下,组织社会中的员工,需要一种主动型人格来彰显积极生存的工作状态。在积极生存状态下,组织管理者,不仅仅要关注技术指标,因为它要更精细化地管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组织的生产性,所以,我们就更要关注组织生态境遇的研究。文章深入分析了现代组织生态令人担忧的现状,呼吁基于组织运作的价值回归来改善组织生态恶化的现状,进而改善现代组织中被诱发的处于积极生存状态中人的工作境遇。  相似文献   

11.
于兰芳 《现代商业》2013,(34):139-139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各阶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企业的发展关键是员工的潜力、满意度,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无疑是重中之重,是实现个人和企业双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纵观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不难看出当今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状况每况愈下。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积极乐观的营造团队氛围,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是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根据激励理论,研究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分析企业激励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环境、个人、组织方面研究激励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有效管理人力资源是管理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提倡人性化管理,表现出对员工的关怀、投资和贡献肯定可能会激发员工积极工作态度。 文章基于组织承诺理论,通过理论推理和 SF公司人力资源实践措施的案例分析,探究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机制,以期促进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研究,对组织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员工援助计划的现状及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基本观点,分析指出了积极心理学对员工援助计划的积极作用,包括提高员工对员工援助计划的接受度、使员工援助计划从被动转为主动以及提升员工个人自信和企业整体自信等,并给出了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发展人类的优势和美德,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构建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幸福人生。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组织管理,创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将增强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人格,增强员工满意度和幸福感,激发工作热情,提高业务效率,从而促进个体和组织共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晓娟  李磊 《现代商业》2012,(5):146-147
研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形成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影响,提出了组织通过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实施公正的绩效考评和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等促进心理契约履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通过对组织在激励员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挖掘和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以及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工作满意度一直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热点问题,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文章从工作满意度的定义、结构、效应和测量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积极互惠与消极互惠是互惠行为中概念相对的重要组成,文章从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出发,比较其对两种互惠行为的影响,并以组织认同、关系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其中介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互惠,降低员工的消极互惠,而积极互惠与消极互惠也并非负相关。此外,尽管组织认同、关系认同分别发挥了中介作用,但当整体考虑时,在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积极互惠间,由组织认同发挥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而在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消极互惠间,由关系认同发挥中介作用,为完全中介。说明同属互惠行为,积极互惠、消极互惠存在不同的前因机制;同属认同,组织认同、关系认同存在不同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对于集体主义下的管理实践,尤其是对组织内互惠行为、认同现象的整体性思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云波 《中国商人》2023,(11):56-57
<正>工会由工人自发组织形成,是旨在改善并提高员工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的组织。工会通过提高员工福利和保护员工权益,对员工和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工会以参与政策制定、监督企业行为、提供法律援助和纠正不公平待遇等方式,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在员工权益保护方面,工会通过法律援助、参与政策制定、监督企业行为、纠正不公平待遇等方式,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权益保护。工会是由工人自发组织并代表工人团体利益,旨在改善并提高员工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利用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对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工作满意度中介作用下的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模型。通过对251名员工的样本分析,对工作满意度中介作用下的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证实:心理资本正向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心理资本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正向作用,这一作用通过工作满意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