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2014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8.87%,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预计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0%,未来新型城镇化领域投入将达到1万亿元,投融资需求巨大,金融的支持作用是关键。文章分析了江西省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围绕运作主体、统筹化运作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构建多元化筹资模式、构建高位统筹机制五方面,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投融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资金来源十分的复杂,需要在财政和金融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够确保资金的供给。文章从我国财政与金融协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入手,探讨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作用,并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广西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因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规模大、主体多元化、商业效益低等原因而面临资金瓶颈制约。广西位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迫切。开发银行作为新时期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金融机构,需要创新思维,完善市场机制建设,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文章通过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开发性金融在广西的实践经验分析,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波  梁涵 《科技和产业》2019,19(7):33-37
产业城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中关键的一环,而产业城镇化进程需要金融支持和推动。首先对金融支持产业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和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选取了福建省近二十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对产业城镇化建设作用影响较大,而金融效率对产业城镇化建设作用不明显。从而提出:福建省应扩大金融支持规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等充分发挥其对产业城镇化的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贵州省2000-2014年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发现其金融支持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进一步好转,但金融支持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为此,从金融支持规模、金融支持结构、金融支持效率三方面提出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支持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城镇化背景对金融支持农村居民消费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支持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金融支持如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给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中的诺瑟姆“S型”生长曲线表明,城镇化水平从30%上升到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加快金融创新、破解城镇化建设融资约束,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的多元化金融动力机制,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大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金融动力,已经成为当前紧迫和现实的重要任务.笔者从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动力机制分析入手,以江西城镇化、产业和金融发展等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动力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相对于辽宁、吉林而言比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章探讨了这一状况与金融支持的关系,发现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力度不足,进而剖析其成因,分析金融需求的特征,并据此特征提出加大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连凯 《理论观察》2013,(7):154-155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现实选择。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城镇化进程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在总结齐齐哈尔市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工作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社会全局,把服务新型城镇化作为责任和义务,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服务结构升级,努力满足城镇化建设中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形成新型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模式,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带动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实现经营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质量提高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探索,这需要发挥现代金融的有利引领和支持作用。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影响了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文章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缩小城乡金融差异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润艳 《发展》2013,(10):101-103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但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化融资需求的多元结构性特征与融资可获得性之间存在矛盾,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融资机制,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比较了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进程及金融支持的经验教训,厘清对城镇化发展误区。然后,围绕三个方面试图剖析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的缺陷所在,揭示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旺盛与融资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并提出创新融资机制是我国加速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李锋  聂颖 《北方经济》2016,(4):71-73
一、 PPP模式与优势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和社会协调共进的战略决策.我国新型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引导、自上而下的城镇化进程,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走科学规划的新路.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结构调整的新手段、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巨大的融资作为支撑,地方政府如何平衡好融资需求和债务风险控制的关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体系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举债规模的可持续性不足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资金需求。长远来看,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发挥保险业的风险分散功能和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以及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监管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转变既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这一概念在中国背景下本土化的生成过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应有之义。从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现状,对当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族群心理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为基础,促使族群文化心理与新环境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为重要内容,重构族群心理的文化认同,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信用社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从失地农民困难、金融支持必要性、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缺位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在政府支持失地农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小额信贷、理财新品、增加就业渠道、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来构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金紧缺是制约新疆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经济日趋活跃且动力强劲.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也给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设银行在顺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为实现业绩增长也在不断创新乡镇金融模式.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重点总结建行乡镇网点的经营策略并对建行网点经营策略进行评价,最后对建行发展农村金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农民的进城意愿对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文章通过调研问卷的方法,调查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农民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愿。文章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特点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农民意愿,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王勇 《特区经济》2014,(10):176-177
在现代化进程中,危险和潜在威胁无处不在。文章回顾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中风险分析的文献,阐述了城镇化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行为主体分析的新视角来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