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庆丰 《新商务》2003,(6):46-47
由日资控股的宁波东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行A股申请已获得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将发行450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约4亿元。如果发行成功,外资公司在A股市场发行股票将实现零的突破。由此,中国A股市场将出现一只甚至数只“洋”公司股票,资本市场在开放中会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15日及16日,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相继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是国内首家以A+H方式同步上市的保险公司,并成为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保险第四股。新华保险本次确定H股及A股的发行价格分别为28.50港元/股和23.25元/股。此次新华保险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3.58亿  相似文献   

3.
徐刚 《新财富》2004,(10):42-44
国内优质企业的海外上市,将迫使本土市场放弃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这不仅导致海外市场低估中国企业的真实价值,还将迫使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被动地与海外中国股票接轨,引发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为做大作强本土市场,建议停止海外发行股票、搁置QDⅡ、壮大国内机构投资者、实施批股式发行做市商制度、推行全流通。  相似文献   

4.
聂建华 《商场现代化》2012,(20):177-178
中国的A股市场由于不具备完全性,因而,中国A股市场不具备有效性。对其有效性的检验得出"有效"或"弱有效",是靠不住的,并不能得出中国A股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因此,要提高中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须从改革A股发行机制,改革分红政策等层面来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外资企业发行上市政策趋于明朗后,第一家外资控股企业国祥股份(SH 600340)于2003年12月登陆上海市场。2004年4月,名不见经传的宁波东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成为又一家外资控股的IPO公司。  相似文献   

6.
林捷 《新财富》2006,(5):30-31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已发行上证50、上证180、深圳100三只ETF(Exchange-traded funds,交易所交易基金),基本形成了对沪深两市的全面覆盖,投资者对整个A股市场进行指数化投资和交易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李迅雷 《新财富》2006,(5):48-49
多年前,中国股市的高度投机性使得企业想在股市融资圈钱、谋求资产虚增的欲望非常强烈,交易者因此非常恐惧市场扩容对股价的打压。监管者为了稳定市场,不得不一再暂停新股发行、暂停再融资,优质国企因此纷纷海外上市,A股市场日益边缘化。这样因少数投资者的阻拦而阻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规范,好比为了一个馒头而制造一场血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外贸易》2013,(12):105-105
由嘉实香港子公司嘉实国际与德意志资产及财富管理合作发行的db X—trackers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基金此前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允许美国投资者间接投资A股市场。  相似文献   

9.
深交所突围     
王子恢 《商界名家》2003,(10):28-30
8月13日.郑州燃气签署《建设发行A股及股份合并》公告称,计划于2004年初前后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不超过5000万股A股。并申请将该等A股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郑州燃气这一份公告在业界看来,已经透露出了一种明确的市场信息:三年停发新股.陷入空前迷局的深交所在主板恢复新股发行存在很大变数.创业板在争议中难产的情况下.找到了新的突围之路。深变所一位工作人员私下里告诉记者:“深变所今年恢复新股发行是水到渠成了.应该说,年内解决没有问题,准备工作也已经基本到位.只等监管层作最后的决策。”而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教授更是言之确凿:“我个人估计10月份深变所可恢复新股发行。”  相似文献   

10.
宋扬 《商业研究》2003,(3):76-78
首次公开发行(IPOs)抑价是世界各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中国A股市场又显得十分突出。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可能与我国A股市场发行抑价率相关的一些因素及造成高发行抑价率的根本原因作一简要的分析。主要对IPOs抑价现象作了一些研究;以2000年在沪深两市发行并上市的122只A股为样本,实证地分析可能影响发行抑价率的一些因素;从理论上探讨了造成我国A股市场高发行抑价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有人说中国的金融业快步走完了别人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走完的路。 2006年12月11日的大限让银行、证券、保险等中国金融业的各方面都在蓄积力量,四大国有银行中3家改制完成,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成功A股IPO,并在岁末领涨沪指;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脱胎换骨;外资银行群狼逐鹿;股改基本完成,沪深指数突破尘封5年的高点,并不断刷新记录;保险业绘就“十一五”蓝图,中国保险第一股国寿回归A股。可以说,2006年中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  相似文献   

12.
《市场周刊》2014,(5):11-11
5月22日,京东CEO刘强东京东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时刻: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背电商企业的掌门人,刘强东带领京东高管团队一起敲响纳斯达克上市钟,成功抢在阿里之前,将其一手创立的京东送上资本市场。据京东招股书显示,京东此次IPO预计发行93,685,620股美国存托股票(ADS),还将授予承销商最高14,052,840股ADS超额配售权,即最高发行量为107,738.460股ADS,是目前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最大的一次IPO。  相似文献   

13.
乘改革开放大势,中国企业迈开赴海外上市的步伐,开始了直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业务的进程。目前这一举动不仅正吸引着国内企业界的注意力,而且也得到世界各著名金融机构的特殊照顾,正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基础是 B 股的发行,从1991年底上海发行第一只 B 股到1994年底,中国境内有53家企业发行 B 股,共38亿股,筹集资本约18亿美元,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接轨的第一阶段。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各种设施尚不完备,国际资本对此知之甚少,缺乏交流,因而影响了 B 股市场的发展。于是,需要一种更直接的形式与国际资本市场建立联系,这便是中国企业到海外主要资本市场直接上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B股市场的定位与制度安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志民 《商业研究》2007,(7):158-161
由于制度非均衡是造成中国B股市场持续低迷及"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从中国股票市场现实制度结构出发,以A、B股市场有限制的开放实现A、B股的渐进整合是中国B股市场发展的有效选择。这需要调整B股发行政策,培育B股机构投资者,保持B股市场供求的动态均衡,创造B股上市公司实施B股回购,进而实现A、B股合并的制度和市场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浙商》2008,(8):98-98
3月25日,保险这个本轮股市下跌的重灾区又创出了新纪录。中国平安继3月24日跌停,25日早盘创出48.3元的新低价格;发行价30元的中国太保在25曰创出比发行价高2分钱的新低。保险股连连下跌,究竟是投资机会到来。还是更大危机临近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30日下发有关通知。通知指出,凡发行上市前属于中外合资企业的 B 股公司,就非上市外资股上市流通问题,在获得原中外合资企业审批部门同意后,向中国证监会报送非上市外资股上市流通的申请方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B 股公司外资发起人股,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后,可以在 B 股市场上市流通:外资非发起人股可以直接在 B股市场上市流通。专家认为,B股市场的投资春天到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公开发行(IPO)抑价是世界各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中国A股市场又显得十分突出。本文从理论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角度对可能与我国A股市场发行抑价率相关的一些因素及造成高发行抑价率的根本原因作一简要的经济学分析,并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高抑价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首次公开发行(IPO)抑价是世界各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中国A股市场又显得十分突出。本文从理论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角度对可能与我国A股市场发行抑价率相关的一些因素及造成高发行抑价率的根本原因做一简要的经济学分析,并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高抑价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希颖 《消费导刊》2009,(12):102-102
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高抑价现象受到了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对于中小投资者也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因此笔者通过对2001年4月23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上市发行的股票基本数据与二级市场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就地区因素、行业因素、财务因素、投资时机四项影响因素对IPO首日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一般特征,其对投资者投资新股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据安邦资讯披露,由日资控股的宁波东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发行A股申请已获得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拟发行4500万股新股,募集资金约4亿元。同时,另外两家外商投资企业——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和浙江上虞的国祥制冷的上市申请也已进入最后审核阶段。有关媒体称这个消息已得到证券管理高层人士的证实。如果一切顺利,第一家外企股份公司将很快出现在中国A股的主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