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被看作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袭来,中国在过去的30年中努力融入到这一潮流中.然而,对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既要把握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审时度势规避风险、迎接挑战,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中国.北京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早在201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方向。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危机来临,变革在即。2012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管、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将在北京隆重举办;论坛以"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为主题,通过政府、企业、学界和媒体之间的广泛对话,汇聚各界意见和智慧,探讨中国实体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全球新格局下的机遇和挑战,共创中国实体经济的繁荣与辉煌。应实业界建议和要求,在  相似文献   

3.
由《上海经济》杂志社、华隆房产公司联办的《1999年中国、上海经济走势》报告会,于1998年11月26日在本市华隆大厦举行。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上海外贸学院院长王新奎教授,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陆德明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长期计划处郁鸿胜副处长,和上海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王泠一博士等经济专家们,针对1999年中国与上海经济走势和欧元出台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现综述如下: 专家们认为,1999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将会比1998年的经济状况更加好,总的判断应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2%的消息正式宣布后,中国经济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外媒体纷纷浓墨重彩大书了一番.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季度中国经济9.8%的高增长速度已引起部分专家关于是否出现新一轮经济过热迹象的议论,同时也因为人们对SARS给中国经济的重创程度的好奇和猜测.尽管现在讨论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尚为时尚早,尽管由于SARS的严重冲击,第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比去年同季度增长了6.7%,成为1992年以来增幅新低,但如若抛开SARS的影响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增长低谷,步入新的高增长时期.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基础与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以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拓展为基础产生的.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本全球性流动的加剧,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则是其产生的背景.这是一个通过商品、服务及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导致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趋势.经过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多次发展浪潮的推动,它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入世"日益临近,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融入这一巨流.  相似文献   

6.
2001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惟独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的佳绩.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1998年以来我们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中连续4年的国债投资,对有效扩大国内需求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其功不可没,使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与生机.据统计,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2001年带动1.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出乎预料的较高增长,根据目前对外部环境和对政策取向的判断,预计2003年中国经济仍呈平稳发展态势.但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由于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宏观、微观和体制创新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北京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早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方向。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危机来临,变革在即。2012年12月,人民日报社主管、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几年来 ,西方部分学者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史观 ,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 1 70 0年至 1 82 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 2 3 1 %增长到 32 4 %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 2 3 3%增长到 2 6 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 1 80 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换言之 ,我们应如何评价中国的传统经济 ?为此 ,本编辑部组织了两次“传统经济的再评价”研讨会 (详见本刊刊登的会议纪要 )。现将第二次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发言辑录如下 ,以期引起学界更广泛的关注 ,将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2月中国·北京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早在201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方向。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危机来临,变革在即。2012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管、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将在北京隆重举办;论坛以"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赵显埈 《开放导报》2003,(2):40-41,46
人口、领土大国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将成为邻国韩国,以及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例如:世界经济乃至东亚经济全面停滞而唯有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性的低费用生产基地而生产要素向中国集中的趋势;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面临持续高速增长的机遇的同时面临结构调整的困难等,都成了全世界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港口经济》2009,(2):58-58
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就今年中国经济走势话题对中国百名经济学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百名经济学家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六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公布了最新一期的<2003年亚洲发展展望>的中国篇.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虽然目前正面临SARS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3年至2004年经济增长率会略有放慢,但仍将保持优异的表现,预计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7.3%,而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率,预计在7.6%左右.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难以长久持续下去,美国对经济失衡的调整难以避免.本文总结了二战后美国对经济失衡调整的主要对策和后果,分析了美国近期经济失衡的原因和三种可能调整的途径.研究了中国经济失衡与美国经济失衡的关系、美国经济失衡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有效降价的新阶段.他认为,2000-2001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宏观经济开始复苏,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最基本概念.1993年它已经成为宪法中的一个条款,但中国的法律没有给予它法定解释.理论界的主流解释则违反了形式逻辑,出现了循环定义.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从逻辑上解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经济看成是大系统,市场经济是其子系统;一种是把市场看成是大系统,市场经济是其子系统.依据前一个思路,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也是民主经济、民本经济、自治经济、自主经济、分权经济、分散经济、竞争经济;依据后一个思路,市场经济就是以商品交换为网络的(社会)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速腾飞的时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已融入国际经济之中。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研究这些共性和差异对中国更好地适应国际潮流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虽已十分深入,但每位学者通常只着眼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某一点差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形式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希望以综述、宏观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异同,进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半年,是挑战前所未有的半年,是中国经济在灾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的非凡半年.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需要我们拓展时间和空间,跳出中国看中国,把中国30年经济增长放在世界经济的宏观视野下来研究,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国际背景,更好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成长的背后力量和根源,把握世界各国所共同摸索和实践的经济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