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4,(10):13-13
辜胜阻:媒体误读了总理的城镇化路径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正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X是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财经要闻     
《宁波经济》2014,(1):8-8
中央进一步细化城镇化时间表 提出三个1亿目标 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个“1亿”目标。所谓三个“1亿”,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相似文献   

4.
黄雨艳 《中国经贸》2014,(10):120-12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中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重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同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  相似文献   

5.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避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城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三个1亿人"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的五个字,从制度建设、价值取向、宏观布局等层面细细分析,却蕴藏着诸多改革深意,描绘出指引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三维坐标":拆除隐形"篱笆墙",落实以人为本:降低圆梦"高门槛",实现共享文明;抹平东西部经济鸿沟,力求区域发展均衡。  相似文献   

6.
化解城镇化难题还靠城镇化手段城镇的扩张使原来城郊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这些人并没有因此而失业,而是顺利地转为从事工商业或第三产业,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增长。到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若要达到80%的城镇化率目标,则意味着从2012年开始还有近3.89亿的农村人口要进城。以每平方公里居住1万人计算,我国的城镇化还要占用约0.58亿亩土地。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国家提出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而到2010年底,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只剩18.26亿亩。  相似文献   

7.
近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3.24亿人。按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水平,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需约1.2亿人,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只需0.6亿人,合计只需劳动力1.8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4亿人。而且,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效地转移农村富…  相似文献   

9.
王哲 《中国报道》2014,(12):52-54
山东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镇化转型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10.
要闻     
我国城镇人口接近6亿城镇化水平已达44.9%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约5.94亿,城镇化水平达44.9%,从1982年以来,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目前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约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1.
保障房三难     
提起保障房建设,有人算了一笔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兴建3600万套保障房,加上"十一五"已兴建的1500万套,共5100万套。5100万套意味着什么呢?按我国城镇化速度,"十二五"末,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1.4%,城镇居民总人口将达到7.4亿人,以城镇户均人口3.1人计算,城镇居民将达到2.387亿户。2.387亿住户,5100万套住房,也就是说,五年后,将有21.4%的城镇家庭,  相似文献   

12.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1、城镇个数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197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4%,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个百分点:经济观模跨上新台阶,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69亿元。  相似文献   

13.
正进城落户、子女教育、房屋租住、社会保障、看病买药……近年来,对于约2.4亿进城农民工而言,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实现起来却那么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主要是农民工的市民化。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与就业年鉴等相关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约有2.4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占城镇人口的1/3,其中约有1.56亿的外来农民工,约占农业转移人口的65%,其  相似文献   

14.
和县以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大打城镇建设攻坚战。近五年来,该县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11亿多元,修建道路180余公里;小城镇常往人口为18.73万人,建城区面积31.2 平方公里,分别比1998年增长39%和101.3%,城镇化水平为29%,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俭英 《发展》2002,(5):64-65,70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按城镇总人口计算,小城镇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5%上升到13.6%,小城镇对城镇化的贡献率由30.7%上升44.7%;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算,小城镇非农业人口20年由4784万人增加到近1.25亿人。(一)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但人口规模偏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制镇数量有了较大增长。1978年全国农村有建制镇2173个,1998年增加到19060个,20年间增加了16887个…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是影响世界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35年来,高速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使5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实现了年均10%的经济增长,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并正在快速地迈向高收入国家,其中,沿海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行列.同时,我国城镇化避免了大范围失业、贫困和出现贫民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人口。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中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2亿人,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左右。农民工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世相     
《中国经济快讯》2013,(28):10-11
7月1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达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农民工外出就业达1.71亿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  相似文献   

19.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城镇化不要忘记了农村",这是习总书记今年在福建农村考察工作时对新城镇化的要求。9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以"业"兴"城",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新区》2014,(5):5-5
正未来我国唯有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作为聚集城市人口、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充分体现城镇化发展时代特色,推动我国经济进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速度和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