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国权 《中国报业》2012,(17):62-64
报业现在正面临深刻调整与转型,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或放弃对报纸主业发展的关注。报纸不仅是当前主流舆论传播的主阵地,更是当前绝大部分报社的经济支柱,是报业横向纵向拓展的主要依托,现今几乎所有报业集团转型所需投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报纸主业。因此,报业面向新媒体的任何拓展方式,只要是影响到报纸主业  相似文献   

2.
本期“报业新论”栏目,我们择发4篇来稿。 沙如钢、李朝霞撰写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报业的发展》,分析了当前中国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成因,就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追求数量”与讲求效益、“厚报”与内容丰富、竞争与竞合、办好报纸与发展新媒体、主业经营与多元经营。  相似文献   

3.
陈国权 《中国报业》2012,(10):35-35
从2011年5月至今,主持《中国报业》的“报业观察”专栏,已经16期了。在这16期里,我集中分析了报业这些年来运作的新媒体形态。“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全媒体”等等,绝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案例,由此,在一些场合人们把我划归为“报业悲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到来和迅速繁荣,给传统报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往依靠政府背景、强大物流以及印刷能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传统报业,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显得力不从心。国内外多家报纸业大亨的停刊、休刊给了传统报业当头一棒,寻求新媒体与传统报业的结合点,借助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和传播能力进行传统报业的转型,是诸多纸媒目前冥思苦想的解决之道。但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克服转型带来的阵痛,稳住阵脚进行发展,是传统报业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国报业分散、财力不足、竞争力低下的先天缺陷,导致其在面对新媒体挑战时愈加无力。关注中国传统报业改革和转型,借鉴国内外报业转型经验,找出中国报业的转型方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陈国权 《中国报业》2012,(10):31-35
越来越少的人看报纸,报业面临困境,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了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报纸刚开始涉足电子版开始,《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站进行传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电子版;报业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新媒体征程。  相似文献   

6.
从2011年5月至今,主持《中国报业》的"报业观察"专栏,已经16期了。在这16期里,我集中分析了报业这些年来运作的新媒体形态。"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全媒体"等等,绝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案例,由此,在一些场合人们把我划归为"报业悲观主义者"。我每次都要尽力跟大家解释,我不是悲观主义者;相反,我非常看好报业的前景,报业拥有人才、资本、政策优势,有什么理由悲观;我也不认为报纸会消亡。我只对报业的"数字化"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大潮冲击,让传统报纸行业的衰退危机进一步凸显,业界开始了新一轮关于报业转型的讨论。报纸行业发行量萎缩、读者减少、盈利下降,使报业转型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转变商业运营模式,成为报业在这场变革中充满争议的热点与难点。本文试图从"付费墙""开放式新闻"以及媒介分化理论三种模式来探讨传统报业转型的方式,分析三种模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利弊,以期给报业转型之路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侯明廷 《广告导报》2004,(10):102-105
当前报业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都市报之间的竞争更是处于白热化状态.全国2000多家报纸媒体都面临着如何用新的眼光和思维拓展报纸生存发展空间、增强报纸综合竞争力的严峻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各路报纸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地寻找着突破口。《齐鲁晚报》在国内媒体中率先一步,把经济专刊和活动策划作为报纸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突破口,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
方立明 《中国报业》2012,(13):15-17
当前,我国报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其表现特征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一方面抢夺报纸的主流受众,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报纸的信息收集、新闻采写以及传播方式产生极大冲击,使得传统报纸陷入效益递减、增长乏力等困局。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应对困境,温州报业在组建集团后再次开始艰难转型,以期通过扩  相似文献   

10.
吴琪  辛乘胜  池芳 《中国报业》2011,(10):38-40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报业开始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替代人工铅字排版,报纸的生产方式随之发生变革。进人21世纪圳来,报纸的新闻编排系统逐步完善成熟。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闻生产方式已经向环型、多点互动形态转变,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广告客户向新媒体分流加快,传统报纸媒体传播环境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新闻纸不再是报业发布新闻的唯一选择,多媒体的任何新型移动数字介质都有可能成为报业的终端。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媒体并存的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给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闻纸价格大幅上涨,报业更是处于空前严峻的考验中。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当前的困境,报业如何把握好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机遇,把发展新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新媒体的建设,使报业走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传统报业面临着新媒体的双面夹击,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西方发达国家报业机构有的关门大吉,有的快步向新媒体转型。面对传媒格局的突变,传统报业在谔然之余,图变求存的呼声日益高涨。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亮相。具有创新精神的报媒人再次开始寻找数字化生存新空间。我国的数字报业变革,在经历了电子报起家、多媒体突破、全媒体转型之后,正在进入融媒体时代。而“云报纸”则成为数字化探索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3.
陈蓉 《中国报业》2015,(9):76-77
面对传媒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报业面临的广告形势愈加艰难。虽然这几年萧山日报广告增长较快,但压力不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受区域所限,传统报纸业务拓展空间越来越小,广告经营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广告资源已经是挖地三尺;二是媒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单凭传统报纸已难以抗衡;三是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报业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事实表明,传统报业在旧有的业务框架内已难以寻求增量,如不改革,必然束缚其转型。  相似文献   

14.
陈国权 《中国报业》2012,(19):31-35
报业是以报纸为主要依托的产业。越来越少的人看报纸,报业面临困境,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了业界学界的热门话题。从报纸刚开始涉足电子版开始,《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通过杭州市的联机服务网站进行传输,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电子版;报业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新媒体征程。2006年8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力推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更加速了报业的数字化进程,虽然此后这个"实验室"由于种种原因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15.
周经纬 《中国报业》2023,(9):220-221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报业必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开拓新的发展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报业和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接着探讨了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内容生产和分发渠道等方面。最后,本文对传统报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韩波 《中国报业》2008,(9):74-75
随着互联网应用深入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传统报业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强大挑战,报纸的广告收入快速下滑,受众注意力转向互联网。报业信息化是扭转这一被动局面的关键,报社可以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融入互联网平台和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报社自身拥有一套安全、高效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贾佳丽 《中国报业》2023,(16):164-165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化和电子化已经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正不断冲击着传统期刊和报纸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报业的产量断崖式下滑,人们对报刊的需求大大降低。报纸编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刊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积极转变角色类型,因此,有必要探究报纸编辑的角色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冲击。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当前报纸编辑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出发,结合报纸编辑转型与创新的意义,对报纸编辑工作转型与创新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面突破转型的新时期,报业广告出现了由商业广告版面经营逐步转向分类广告经营的新趋势。拓展分类广告是报纸广告经营以小带大、以少促多的必由之路,是现代报业广告经营的战略措施和发展方向,对于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娄珍须 《中国报业》2012,(13):12-14
当前,传统媒体面临成本上行、新媒体冲击等多重压力,很多报业集团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但"忙转型"的同时,切莫忽视"练内功"。因为不管哪种战略模式的成功实施,最后都要落实到科学高效的管理上。管理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报业管理的精髓正在于"精"和"细"。报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