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中国汽车业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尽管对第6届北京国际汽车展,北京的汽车业已有了很高的预期,并作了足够的准备,可真到了开幕的那天,参观者之多,盛况之空前,还是将筹办人吓了一大跳。 汽车业的好日子终于来了,来的那么快,让中国汽车业好一阵手忙脚乱。 眼下,全世界汽车制造业的日子并不好过,2001年汽车的产销量比上年下跌了1.5%,2002年预计还将下跌3.9%。可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2002年1到4月生产了创纪录的98.3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15%,销售汽车98.2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15%,其中的小轿车的产销量增幅高达30%,私人购车高达50%。天哪,真是一枝独秀哟!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路径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翁华强  郭凤典  管名 《特区经济》2004,(12):243-244
自1983年克莱斯勒与北汽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以合资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汽车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汽车业的制造水平、营销体系、服务网络都有了质和量的提升。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挂着外国品牌的合资轿车,在体现国家汽车产业技术水平的轿车生产领域,中国的中高端轿车市场几乎被汽车合资公司完全占据。一个依赖外来品牌和技术来发展本国汽车产业的国家是无法在全球汽车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3.
姜范 《环球财经》2003,(5):58-60
作为国际汽车业“6 3”格局中最后一个开始中国制造的名品牌,宝马的到来将是中国汽车业一个全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封面故事     
《广西经济》2011,(10):7-7
如同汽车工业标志着美国标准化大规模制造业时代的来临一样,它也标志着中国大规模制造业的开启。于是,在中国,城市像一面凸透镜,用自己独特的曲率记录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从汽车业大规模发展开始,  相似文献   

5.
自从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6年发明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世界汽车业已经历了117年的发展。在这100多年里没有哪一种工业产品像汽车那样给世界文明带来如此大的冲击,汽车的出现不仅大大地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时间,节约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而且也通过其生产需求带动了钢铁、石油、机械制造、公路、住宅等部门的发展。在世界500强名单中,前50家大企业中有11家就是汽车公司,汽车公司的世界排名,已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6,(48):25-26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21日】尽管对环境污染、石油消耗以及经济过热问题的担忧不绝于耳,但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发展并没有任何放慢下来的意思。国际汽车巨头和中国汽车厂商正竞相在这个市场上抢占地盘,据业内人士称,中国今年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在未来15年内更会坐上头把交椅。  相似文献   

7.
《沪港经济》2006,(9):63-63
7月26日,由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的中国首届汽车服务大会在广州车展隆重举行。会上,包括一汽丰田、东风标致、奇瑞汽车等在内的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的20家企业(事业部),喜获2006年度中国汽车服务四星奖牌,而上海东昌和华星北方作为全国仅有的2家获奖汽车销售企业也同台接受颁奖。由于在今年的评选中,没有一家企业获得最高级奖即五星奖牌,这无疑为明年汽车业的“夺星”之战带来悬念。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很快,但新型环保汽车——电力和混合型汽车却发展迟缓。我国的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的汽车企业一汽、二汽、上汽等一些大的汽车公司正致力于节能和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国外的汽车企业也看好中国的市场,这场竞争只要中国人赶上外国人的发展水平,就会带动中国整个工业实现一个大的飞跃,同时也会逐步实  相似文献   

9.
辛豪  代锟鹏 《魅力中国》2014,(25):68-68
中国汽车业的高增长也带动了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但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汽车服务业的蛋糕还等待分享,通过分析国外成熟市场的服务业,和国内服务业的环境分析,探讨汽车服务业应该如何发展,目标客户,服务重点在那里。  相似文献   

10.
就在华晨汽车高层辟谣被收购的时候,仰融却在美国抛出一个令国内汽车业汗颜的造车计划。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也向世界抛出了一个诱人的“蛋糕”,今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将达到1200万台。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引领世界汽车发展的引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汽车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商正因为退休金的开支越来越高和劳动力老龄化等原因,为不落后于外国竞争对手而努力挣扎,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汽车会在2010年开始立足于美国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刘亚  李彩莲 《北方经济》2011,(16):39-4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增加了对汽车的消费,近10年来中国汽车业有了很大发展。例如私人汽车,它的拥有量短短几年就有很大变化:2000年中国汽车拥有量大约是703万辆,到2009年超过7000万辆。汽车产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凭借着强大的产业关联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中国汽车企业大部分采取中外合资经营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但是也影响了它独立自主的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对汽车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应利用这种机遇摆脱国外大企业的制约,努力发展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13.
芨芨草 《东北之窗》2010,(23):19-20
同房地产业一会儿被打压一会儿被鼓励一样。中国的汽车业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占有量也在急剧攀升。私家车迅猛发展,消费拉动了经济,可中国的街头又车满为患,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便.于是,国家又拟提高车船使用税……  相似文献   

14.
传媒     
《浙江经济》2010,(8):12-12
传统汽车工业为何成“夕阳产业”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也造成了传统汽车产业的衰落底特律的衰落,标志着统治世界汽车业的传统汽车工业结束衰退期的开始。就在各国汽车业面临销量速降、兼并重组、破产等问题时,中国的汽车业却相对表现得异常良好。2009年汽车销量达到136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市场。但是,如果把底特律汽车业的衰落仅仅看作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重心从一国或地区向另一国或地区的简单转移,  相似文献   

15.
随着自主创新成为“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也受到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重视。大家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知识产权不但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未来几年,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国制造快乐并痛着2005年,将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汽车业十一五规划通过。在这个本应畅想未来的时刻,中国汽车业更多的是反思过去,因为这一年,刚好是“用市场换技术”路线走过整整二十年。汽车产业因可以带动钢铁、装备制造、有色、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被誉为“工业的火车头”。2005年中国汽车业实际产量达到570万辆;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2020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现有800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引进了1000多项技术。中国汽车业不仅实现了在高起点上参与全球化的合作,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了巨额的税收。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总产量达到614万辆。汽车产量在世界上虽仅次于美国、日本。二十年来,除了这样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媒体报道的另外一些事实同样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6.
今日美国的汽车业是全球汽车业的缩影,美国政府最终会不会施以救助?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汽车工业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其中又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马文 《东方经济》2004,(4):10-15
如同当年网络公司大潮的兴起与破灭一样,如今,全球汽车业似乎也在经历新的震荡与大起大落。在美国遭遇9.11事件以前,美国汽车市场销量连年增长,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也在同步扩大,并由此带动全球汽车产量的激增与市场的快速扩展。在2000年底时,仅美国三大汽车商在全美及北美地区市场的汽车销量就已达1780万辆,大大超过了90年代中期,美国汽车制造商们曾经创造的年销量1600万辆小轿车和轻型卡车的销售纪录。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上汽自主品牌项目从国家发改委取得“出生证”的消息不胫而走。而此前龙永图与中国最资深的汽车业专家何光远在自主品牌的观点上的激辩,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专家分析,汽车市场在价格竞争不能达到效果时便会启动品牌竞争。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之后,汽车企业靠出新车和降价吸引人们眼球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自主品牌战正在愈演愈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谁也没有想到,横亘在中国汽车业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坚冰,竟然被一位硅谷来客打破。2014年红遍全球的美国电动车品牌特斯拉,不断刺激着中国车企的敏感神经。当科技巨头借助智能技术对汽车业虎视眈眈时,互联网颠覆汽车业的声音已经一浪高过一浪。"特斯拉不会成为汽车界的苹果。"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汽车业论坛上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特斯拉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全球汽车销售量2005年可望增加2.6%,尽管如此,全球汽车生产供过于求的情况并未改变。这将给汽车业的获利带来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