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新型城镇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的要素内容非常丰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提升文化水平,彰显区域特色,提高城镇生活品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我们需要形成文化元素与城镇品质提升的联动效应,把推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城镇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按照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思路,采用到湖北省有关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和走访农户等方法,就湖北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成因、思路和对策进行实地调研。同时,有针对性分析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剖析湖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城镇规划建设和城镇发展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顺应城镇发展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定湖北省农村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提出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模式和实施对策,探索一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集约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宏观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城镇化格局具有现实与理论双重意义。文章以吉林省28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切入点,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区域条件、城镇化布局、城镇化发展特点、城镇化空间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的发展策略。研究发现,目前吉林省新型城镇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呈现出工贸型、边贸性、农牧型、资源型城镇类型,体现出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依托、集群性、大城镇带动小城镇发展等特点,并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新阶段;但仍然存在城市发展差异化明显、小城镇规模不足等问题。对此,应构建政策与资金双向动力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优势与区位优势资源,通过构建联动型产业格局推动新型城镇的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伍红菊  朱苹 《山西农经》2024,(2):116-118+125
城镇化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注重发展质量的新型发展理念。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北京市提出在二道绿隔地区开展新一轮的平原造林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该文在空间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北京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从现实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包括科学布局城镇体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以及大力整治城镇环境4个方面。同时,该文基于规划、土地利用、资金支持、农民利益、绿色产业等多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即从空间布局入手,优化人口与产业的结构;从规划入手,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从政策入手,确保农民全面、持续、高标准增收的权利;从土地入手,促进绿地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入手,打造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优势产业;从资金入手,创新资金筹集的渠道,等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具有倒"U"特征,提高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在深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互动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围绕"人"的各项事业,依靠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区,进而对产业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进行架构。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引擎。前几年,黑龙江垦区大规模推进"撤队建区",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但短时期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基础设施不配套、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等问题。发挥生态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培育具有个性特征的小城镇,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以低碳经济为引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建设之路。文章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以低碳理念引领城镇化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由于区县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城乡结构体系偏差大,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鉴于此重庆市应坚持联动、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以产业集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优势;明确城镇生态化发展规律,做好生态区域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构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格局;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健全的低碳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推动城镇化稳定进行也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方面主要着力点。根据2014年3月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城镇空间规划的利用效率、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坚持集约化的城镇发展模式,对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创业农场有限公司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确保职工群众"搬得出、能致富、留得住、安下心",实现了期盼已久的"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的"城市梦"。本文通过阐述农场发展历程,得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激化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社会矛盾,城镇化逐渐成为"房地产化"的代名词。因此,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结合广州市从化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还存在缺乏充足的劳动人力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向不明确、农民返乡务农和创业率低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等具体解决方案,以促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及其他收入。城镇化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之一,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被提到一个新高度。新型城镇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能否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新的课题。文章对湖北省部分市(县)采取实地查勘、问卷调查与走访农户、搜集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就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条件下农民增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产值,减少农业产业链内耗,实现农民增收;(2)新型城镇构建农民市民化社会构架,提高了农民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3)新型城镇化改变发展模式,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与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增收。研究结论: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农民增收最主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国家在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同时对新疆兵团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要求兵团将其特殊体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相连,从整体上提升其发展的内在质量。在国家的战略指引下,兵团以"师市合一、团镇合一"为原则,"师建城市、团场建镇"为主要构筑思路,优化并调整人口、产业和城镇等各方面的结构,在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同时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石河子市被列入重点示范试点名单,因此,于石河子市而言,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实现城市突破性发展的主要支撑和保障,在兵团整体发展战略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域,提出相应的人口集聚引领型发展路径、城镇职能定位型发展路径、产城融合型发展路径、中心集聚型发展路径以及兵地互融型发展路径,为石河子市未来阶段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的平等发展问题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人的平等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本文以福建省城乡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福建省城镇和乡村的居民收入、城镇和乡村的消费水平以及对城镇和乡村公共支出等数据对比,发现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城乡生活发展、城乡社会发展以及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现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为重要。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逻辑,重构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2007-2017年东、西部地区18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城镇、成果共享四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东、西部地区之间及区域内部之间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新四化"中的两项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  相似文献   

17.
任耘 《农业经济》2018,(2):22-24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利用乡村发展优势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乡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典型,同时,城镇化发展又为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契机。本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关系为主要研究脉络,分析了二者相互关系,并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与我国乡村旅游需要在人文环境、生态理念、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政府部门协同等方面完善互动机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金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和当前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创新金融服务,转变金融发展模式,支持金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本文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对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互动关系的研究为提高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系统的指标进行评价;其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8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得分增减不一;2010-2017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模式皆为互惠共生型,其中,贵阳市的互动模式最为理想,接近对称型互惠共生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互动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