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科学普及程度,是决定这个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即"两翼理论")."两翼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思想发展观,把科学普及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完善了当...  相似文献   

2.
岳洪江 《科技和产业》2017,(10):119-126
公众科普财政专项投入力度、范围、形式和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公众科普财政专项投入绩效如何评价越来越引起关注。构建了公众科学普及财政经费投入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系统,重点阐释了公众科学普及财政经费投入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议题,以省级科学普及财政经费投入项目为例,借助绩效逻辑路径分析法构建了省级科学普及财政专项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商报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 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 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 与2001年相比,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城乡、经济发展地区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城乡不同收入居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公众的迷信程度仍然严重。1. 同性别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2003年,男性公众 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 女性的比例为1.7%(2001年,男性为1.7…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科学活动可分为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两部分。在我国1996年2月7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上将科普定义为“科学技术普及”,具体而言,就是将科学技术知识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向社会、向公众传播。在西方,20世纪40年代以前,也像中国几十年来延续至今的做法一样,强调的是“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这种“科学普及”立足点是对科学中具体知识的传播和普及。4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全面深入,科学和技术对推进人类进步的积极作用以及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加清晰,科学和技术的普及工作开始超出了具体的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说,出现了由传统的“科普”向着“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的转变,除了向公众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之外,还有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技的异化等内容,以达到提高公众整体科学社会的文化和综合素质,实现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14,(2):F0002-F0002
正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都应该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对于近现代科学传承历史不太充分、科学创新文化积淀并不深厚的我国尤为重要。路甬祥院士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顶层科研管理者,对科技创  相似文献   

6.
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承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物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而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相似文献   

8.
邢台市环境科学学会于1991年成立,在市科协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学会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工作方法,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科学普及与实践,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点的组织一系列活动,宣传环境保护工作,普及环保科普知识,为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当今世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与我国每年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的是,6年来──鉴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公众理解科学”的调查活动,我国从1992年起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今年年初,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素养调查组成功地完成了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第三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据中国科普研究员、此次调查组组长李大光先生介绍,我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了解中…  相似文献   

10.
科普教育已成为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我国的台湾省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众和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2.
林红 《宁波经济》2006,(4):49-50
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和分析宁波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服务,市科协经市统计局批准,组织进行了第三次宁波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宁波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过程2005年宁波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按照国际通用的社会学、人类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系统抽样。调查对象为我市18-69周岁的成年人,总抽样量为1500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500份,其中有效问卷1439份。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水平既是衡量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参数,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十六大报告中,科学文化素质被认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准之一.本文从科学素养界定、意义和行动、中国公众和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在问卷设计、研究区域、研究对象、影响因素(如民族、宗教等)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并作初步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人类正陷入科技发展的两难困境之中。人类要走出科技发展的两难泥沼这一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和曲折的路。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塑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加强科技立法与科技伦理建设。大力进行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技参与度。  相似文献   

15.
李建利 《魅力中国》2009,(23):126-126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地位,才能够建立大规模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并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基于此,针对科普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深刻剖析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以及科学家精神的发展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科技馆的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措施,以期围绕科学家精神,大力发展科学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科学普及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普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追求幸福是人生最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公众幸福感除了与公众自身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关系.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却是公众幸福感的停滞不前,部分地区公众幸福感甚至不呈下降趋势,公众幸福感的问题越来越为各政府部门所重视,本文从分析影响公民幸福感的因素出发,对如何提高公民幸福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面对着当前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窘境,即学校道德教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反观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却能够给予我们让学校紧跟社会的启示,即用更多的柔性方法如模拟社会情境、纯净的学校环境以及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衔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倾向和判断力.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能够弥补市场、政府失灵,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水平仍较低,公众参与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健全环境公开制度,增强公众参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通常情况下,科学知识的确定性能够使公众放心地加以信任,但是不确定性也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之一,当由此产生的风险和社会应用混杂在一起就会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到普通公众的信任态度.同时,由于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解构和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说明也使公众的信任受到了冲击.这是当代社会的重大信任文化变迁,但是,大部分公众对科学依然充满了信任和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