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杭州楼市来说,2005年无疑是一个具有变局、争论、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多样年份。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宏观调控之痛、之变、之发展。总结分析2005杭州楼市变奏曲,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阶段不同的时期来分析。第一季度:风暴前的高亢曲2005年初受2004年底影响,楼市重新回暖并迅速升温。房价仍是节节上涨,而且房源显得十分紧张。部分开发商惜售、二手房房东频频跳单。虽然已有调控风声,包括提高利率,但杭州楼市在小声质疑中昂头猛进。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楼盘2005年1-2月份的房价比2004年8-9月份上涨至少20%以上。在这一时期,市中心楼盘、市郊…  相似文献   

2.
尽管目前楼市观望氛围较浓,销售有所下滑,但所有开发商均否认重庆楼市出现拐点。龙湖地产负责人表示:"就目前重庆的房价来看,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并不高,从房价与收入比来看,北京、上海已达到16:1,但重庆还只有7:1,全国楼市出了问题,重庆楼市也不会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房地产政策、购房者和开发商三个主体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的房地产走势扑朔迷离,很难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判断。楼市崩盘、房价暴跌的局面绝对不会出现;而房价暴涨、成交量暴增的时代也不会出现。楼市极有可能在低迷和复苏之间摇摆。如果二套房贷能够彻底松动、开发商能够进一步降价,升级换代型客户进入楼市,成交量继续呈现"小阳春"的局面也未必没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时下对于楼市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激进和保守针锋相对,看多与看空相互博弈。以房价为例,对房价看多者的阵营多为政府官员、房地产协会、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地产中介机构、房地产投资者;看空者主要以谢国忠、郎咸平等部分经济学家为代表,以及部分独立研究人员和未购房者。多空双方均言之凿凿、自成体系,让局外人感觉眼花缭乱和深感迷惑。  相似文献   

5.
对于当下的楼市盛景而言,没有人会拒绝楼市重新回暖,没有人会拒绝楼市重新驶入平稳的轨道,没有人会拒绝开发商放下身段贴近市场。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调查数据,今年8月、9月、10月房价涨幅分别为8.2%、8.9%、9.5%,持续加速上升之势依然如故。然而,部分城市发布的11月份统计数据显示,楼市出现了成交量下降、销售面积缩减、甚至房价回落等现象。一边是开发商的高调促销,一边是买房者的冷眼观望。这个冬天,楼市似乎有点冷,甚至还打了个"喷嚏"。  相似文献   

7.
我们说楼市之所以能够完成超级大逆转,仅靠开发商的一己之力是绝对无法完成的。试想在2008年,开发商为了挽救楼市颓势,可谓煞费苦心,但取得的效果甚微。而2009年,开发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化腐朽为神奇。  相似文献   

8.
总的来讲,目前楼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机遇,说到底,能够救楼市于危难之中的,只有市场、只有广大的购房者,无论何时购房者都是开发商的上帝,而如何赢得上帝的芳心呢?最为根本的其实就是两个字——"诚信",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并真正的把它贯穿在开发产品的整个过程,即从产品质量诚信、价格诚信、销售诚信、管理诚信中,开发的项目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成功,开发商的困境才能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行业在这轮经济调整中已经元气大伤,需求的萎靡和开发商资金的困境都不是单凭几个政策就能够扭转的,房地产行业整体恢复元气来日方长,一系列基于释放需求的政策出台只是避免楼市崩盘,稳定房地产市场,决不会导致房价反弹。房地产企业资金困难短期无法改观,需求也不可能马上反弹,楼市降价压力还一样存在。  相似文献   

10.
猴年不是泡沫年 2004年的房地产市场,政策频繁出台,特别是“8.31大限”后,地根进一步缩紧,房价涨幅较快。就市场状况而言,无论对于开发商,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空多于利好。不难发现,在房价不断高企的同时,市场供应是基本稳定的,新盘不断涌现,一些处于销售过程中的大盘供给也是后劲十足。当房地产供远大于求、价值与市场脱离时便会出现泡沫,  相似文献   

11.
总结2011年楼市关键词, “调控”无疑成为首选.继2010年9月“国五条”出台,2011年年初“国八条”实施,限购、限贷、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监督问责等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撼动了一度坚不可摧的房价.2011年9~10月间,京沪杭等地楼市相继掀起降价风、退房潮.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全线紧张,房企负债率创近10年最高水平,而各方信息表明,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大方向和基调短期内不可能松动.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楼市是股市的小弟,跟在大哥的后面只有一步。股市走熊之后,是否会蔓延到楼市? 跟着大哥混以及自己当家做大哥的日子,便有了江湖。江湖中的楼市总是不乏炒点,成为人们兴奋莫名或者失落哀叹的由头。继带头大哥王石的拐点论和京师派掌门人潘石屹的百日巨变说之后,学院派长老徐滇庆的一纸道歉声明,再一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近日,房地产大佬们更是推出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猪坚强。然而,人们现在关心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带有娱乐性质的事件本身,而是忍不住在问:房价是涨是跌,我们怎么越来越闹不明白了呢?  相似文献   

13.
夏习强 《董事会》2006,(3):71-73
关键词1:楼市 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是什么? 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是挑破房价的泡沫,让楼市实现自然增长。房地产泡沫的本质是价格虚高.在上海炒房最热的2004年,60%的二手房成交时,上家持有时间不满一年,这足以体现房价已经背离了居住这一最根本的需求因素。我估计上海当时有70%购房者纯粹是为了投资.而这一比例在北京大约为20%.虽然很多人买了不止一套住房.但有一定的储蓄意味,并不是打算在下一年出售套利。关缝词1:楼市  相似文献   

14.
如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2007年是重庆楼市狂热的一年。特别是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刺激下,重庆房价出现了爆发式的上涨。但在房贷新政的影响下,市场交易量逐渐减少,市场观望气息较浓。那么,2008年宏观调控下的重庆楼市究竟将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房地产投资从7万多亿增长到了8.6万亿左右应该问题不大,和整个市场增长相匹配的是房价在2013年也有相应的提高。而对于2014年房地产市场,我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判断,第一,走出调控误区,重建市场经济。第二,楼市持续发力,形成强劲内需。第三,结束两年低迷,进入上升周期。第四,房价总体走稳,限购城市另议,第五,加快城镇发展,但会纠结流转土地。供不应求不是一年时间可以解决的,房屋产出需要一个过程,思路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二线城市房价2014年不会降下来。  相似文献   

16.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在郑州市政协主办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郑州"高层论坛上作专题报告时表示,"我们需要降低房价,但是需要由政府和开发商双方来采取主动,尤其是政府要采取主动,来降低房价,来提高职工的工资。"在谈到中国目前的房价时,他认为与居民收入相比是"比较高"的:按照国际标准,5~7年的全家收入可以买一套住房,而我们大约需要11年。对于如何降低房价,萧灼基开出了两个"药方":一是"提高职工收入",二是"降低房价"。他认为,在目前房价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政府土地批租费及开发商利润比较重要。而要降低房价,首先,政府要降低土地批…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对于我国楼市而言,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问题,我国发起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一轮调控。本轮调控政策主要围绕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增加土地和住房的有效供给展开。从1月10日的“国十一条”到4月17日的“国十条”,再到9月29日的多部委新政,历经三波,其出台政策行政干预色彩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8.
时光如梭,不知不觉又到年终,面对全国房地产市场,在大家对深圳楼市近期出现低迷不太看好的情况下,谁的筹码来决定楼市走向?房价将走高走低?楼市将何去何从?成为房地产业内不得不提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李东海 《工业会计》2011,(12):76-76
温总理11月6日在圣彼得堡发表讲话说,“对于房地产一系列的调控措施,决不可有丝毫动摇,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对当前量价齐跌的房地产而言,这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20.
201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趋于冷淡并不是短期现象,也不是周期当中的波动现象,而是2009年、2010年以来土地供应放量过量造成的一种长期现象。对于开发商而言,未来三四年会过相对平淡的日子,而像2009年、2010年那样的好日子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