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体中的一部分的中国自然也难逃厄运。我国为应对此次危机,启动了一项4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扩张计划。本文在一个纯理论的IS-LM模型中推导出财政政策乘数,并通过国民收入核算公式,推导出无挤出效应的政府支出乘数。结合这两部分的计算,最终得到除去挤出效应的政府支出乘数。并计算出4万亿人民币财政扩张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嵌入财政DSGE模型,旨在分析当忽视金融加速器时,研究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乘数效应。研究发现,缺乏对金融加速器的考虑,会错估财政政策对经济造成的波动。一方面,会低估劳动收入税、资本收入税以及消费税对经济造成的波动;另一方面,会高估政府支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进一步的乘数效应分析表明,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最大,资本收入税次之,且乘数效应随着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加强而增大,但增量不明显;另外,政府支出对资产净值具有"挤出效应"。这意味着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  相似文献   

3.
宁妮 《上海金融》2001,(9):8-10
扩张性财政政策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是最为常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扩张性手段。财政支出包括公共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包括公共投资支出和经常性费用支出,后者指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及财政补贴。从理论上说,政府购买商品劳务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以乘数效应扩张。但相对而言,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比购买支出的乘数效应弱,因其受益者往往不会把全部数额用于支出。  相似文献   

4.
丁建臣 《国际融资》2010,(10):32-33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提振经济,果断采取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较为平稳地度过了危机时期。然而,通过发债筹集资金需要考虑到国债扩张效应。本文从国债扩张效应角度,分析了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潜在通胀风险,强调了构建财政赤字弥补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财政政策是逆周期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财政政策乘数高低体现了宏观政策的效果,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IS-LM的拓展模型,估计得到2002-2017年间的财政支出乘数在0.58到0.67之间,税收乘数在-0.22到-0.18之间,私人投资乘数在1.16到1.8之间,财政支出乘数较以往研究有较大的下降,沿用传统的刺激需求政策不可持续.通过对财政支出乘数传导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所抵消,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效应也受到财政支出挤出效应的抵消,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挤出效应.最后基于分析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一般均衡框架,考量房价、土地财政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存在摩擦时,土地作为重要的抵押资产,房价波动和土地财政会扭曲创新资源的配置,在短期和长期对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短期房价上升通过土地财政推动政府支出增加和总产出扩张,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当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房产,缓解流动性约束。但在长期,土地财政引致的政府债务挤出了企业信贷,部门间信贷错配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同时高房价会导致企业转移部分资源投资房产,部门内资源错配进一步抑制了企业创新,从而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率,政府增加土地供给,则会弱化政府债务对企业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2975亿元,乘数约为3,产出增量约为9232亿元,占到去年GDP的5%,占到当年农业增加值22718亿元的40.6%,如果将乘数提高到5,总产出增量将达到1.5万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66%。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关键是要提高财政三农资金的边际支出倾向的比例和总产出增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虑财政政策波动性的条件下估算了长短期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消费性支出乘数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乘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政府支出存在较大波动性,波峰出现在2003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财政政策波动性是财政政策调控的一种潜在成本和重要代价,显著降低了政府支出乘数。当考虑财政政策波动性时,长期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消费性支出乘数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乘数分别为1.099、0.688、1.373,当不考虑财政政策波动性时,长期乘数分别为1.304、0.810和1.455,即财政政策波动性使长期的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消费性支出乘数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乘数损失度分别达15.7%、15.1%和5.6%;财政政策波动性使短期的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消费性支出乘数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乘数损失度分别达10.7%、8.9%和9.9%。  相似文献   

9.
《中国信用卡》2012,(11):8-8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支出84119亿元,增长21.1%。根据年初安排,2012年全国财政预计支出124300亿元,这意味着四季度预计将有超过4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分析师指出,四季度财政政策将体现出明显的扩张效应,以促进实体经济的恢复;在未来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0.
新观点     
《云南金融》2009,(6):14-1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我们应对金融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元人民币,那只是我们四项内容的一个,就是政府对于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还有十大产业的振兴规划、有科技支撑、有社会保障,这是一体的。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政策,政策恐怕这一年都会不断地出,那远远不是4万亿元人民币之内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李贤 《时代金融》2013,(17):16-18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存在四个方面:需求效应、引致效应、挤出效应和供给效应,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数据,发现中国政府投资主要反映为需求效应,挤出效应并不存在,税收乘数削弱了投资乘数。又进而对比分析了1998~2007,2008~2012两轮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发现前一轮政府投资属于硬拽国民经济往前走,因而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后一轮的政府投资计划属于扶着国民经济往前走,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依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刺激计划视角的主权债务危机与财政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了脆弱复苏,但2010年又笼罩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下,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大.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与金融危机中各国推出的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紧密相关,刺激计划实施后,政府赤字和公共债务水平飙升,而缓慢的经济复苏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赤字和债务.当前,中国财政安全同样受到严重威胁,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暗藏财政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财政负担问题日趋严重.必须以此次主权债务危机为契机,及时有效分散化解财政危机隐患,构建可持续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陶冬 《国际融资》2008,(12):69-71
4万亿拉动内需 中国政府在11月9日宣布,动用4万亿人民币,通过财政扩张来拉动放缓的内需。同时将财政政策基调由“稳健”调向“积极”,将货币政策基调由“从紧”调向“适度宽松”。这是自前总理朱镕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凯恩斯式经济刺激措施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扩张行动。消息传出,不仅中国股市大涨,全世界股市都跟着涨。各国政府纷纷表态赞赏中国的积极举措,中国俨然成了金融海啸中的救命稻草。中国因素能挽救全球衰退吗?  相似文献   

14.
刘衡  张超 《财政监督》2014,(1):41-43
正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扩张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进入高潮。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急剧下滑。为了实现反危机、保增长的战略,我国政府公布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但中央政府只承担了其中30%的份额,其他部分则只能靠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来解决。为了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地方融资平台",将大量项目组合打包后用来提高信用评级,获得银行贷款。以此为标志,地方政府性债务呈现井喷式扩张。  相似文献   

15.
《证券导刊》2014,(48):8-8
今年前十个月,全国各级财政支出11.35万亿元,这距离完成全年预算还差26%的进度。年末最后两个月近4万亿元支出预算,其中由地方政府财政支配的有3.4万亿元,这是否意味着政府将“突击花钱”?年底为何剩下这样一大笔钱?多位财政部门官员和专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支出、预算部门拿钱晚、层级多、不科学、执行乱等问题,是年底剩下4万亿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2011年9月后危机加剧,并呈蔓延之势,加上美国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有放缓趋势。欧债危机的直接影响就是财政紧缩,政府支出减少,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对我国外汇收支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IS-LM模型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得出政府投资增加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建议:我国现阶段仍然可以发行国债、扩大支出,但是要注意强化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稳妥把握国债规模和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国内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偏好受制于特殊的财政分权架构,并会受到上级引导、同级竞争、本级财力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现有研究较少对财政分权架构下的地方政府的多维效用函数及由此引致的环保支出偏好特征展开讨论。为此,结合理论模型推导及涵盖2012—2019年24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对财政分权架构下的地方政府环保支出的多元驱动机制作出诊断,结果发现:上级政策引导会激励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意愿,同级经济竞争和自身财力约束则会对其环保支出力度形成制约;多维约束间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同级经济竞争与上级政策引导对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偏好存在显著反向对冲效应,而本级财力约束则会影响地方政府在上级引导与同级竞争压力间的权衡;本级财力约束会透过向上的财政依赖和内部财政支出腾挪两种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偏好。因此,应构建兼容地方政府多维目标的综合方案,打造“考核-竞争”的动态协同机制,设计适应地方财力约束的差异化路径,以有效解决地方政府环保支出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金融》2011,(8):6-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G2(中国和美国)同心协力。美国因为次贷危机力不从心,中国则作为救火队员站了出来,果断抛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对策。3年后,G2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导火索是美国信用等级降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空间计量实证方法发现,工业比重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负向显著关系,表明了产业结构对教育财政投入会形成挤出影响,当中国大多数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需要把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工业发展上,进而对教育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居民储蓄行为也会对教育财政产生挤出影响,人均储蓄额越高,那么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越低。这是因为存在预防性储蓄,导致了对教育投入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