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波 《亚太经济》1990,(4):53-57,70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从50年代末期开始,亚洲“四小”先后成功地步入了经济起飞时期。综观亚洲“四小”,其经济起飞时期的经济条件基本相同,受其历史背景和国土面积的制约,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同样的先天缺陷,诸如自然资源医乏、缺少资金、技术和设备,本地市场狭小,外资奇缺,国际收支恶化等等。正因为这些经济成长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亚洲“四小”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也正是因为这种外向型经济使亚洲“四小”成功地利用世界资金、世界市场、世界人才、世界资源和世界信息,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分析亚洲“四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道路,我们发现,香港与其它“三小”相比有明显的特色。即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难以逾越的进口替代阶段,一开始就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且这种道路完全是市场选择的自发结果,或者说是民间力  相似文献   

2.
继日本之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洲“四小”也愈发为世人所瞩目,并被誉为创造了“奇迹”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然而,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亚洲“四小”的前景如何,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作何评价已  相似文献   

3.
在战后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亚洲“四小”因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有个正确分析和恰当评估。一、外部因素: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资本的支持亚洲“四小”经济起飞大都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战后世界经济相对高涨繁荣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出现了以计算机、半导体技术、核能应用、空间宇航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大发展,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由50年代5%左右上升到60年代6%,世界经济的高涨繁荣,带动了世界市场容量的相应扩大,国际市场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迅速增加。5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60年代及70年代初进一步达8%以上;20年间世界进口总额扩大了5倍多,达到了3285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东盟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虽然不及联邦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但也跻身于世界上最有生气的国家之列,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上升或衰退时期,其经济表现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些,在亚洲仅次于“四小”而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准新兴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从过去的经济实绩和目前种种迹象分析。  相似文献   

5.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亚洲“四小”,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出口制成品,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亚洲“四小”各自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政府的经济贸易政策也各有特点,但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对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公认的。那么,“四小”为什么会走上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而没有通  相似文献   

6.
李鸿阶 《亚太经济》1989,(1):11-15,20
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亚洲“四小”经济发展异常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的认为,“四小”经济增长是得益于适宜的国际经济环境,实行出口带动增长战略;有的将其归结为儒家文化价值观,以及自由企业制度的作用。应该说,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对“四小”经济增长源泉的综合认定却很不充分。那么,“四小”经济增长源泉是什么?其前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7.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所王达品自60年代亚洲“四小”经济起飞,70、80年代东盟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东亚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持续发展,其间虽有起伏,但近...  相似文献   

8.
进入八十年代后,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亚洲“四小”的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看来,象六、七十年代那样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主客观环境已经失去。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说明它们的经济发展已到了重大转折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转变将关系到亚洲“四小”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对转变什么,怎么转变等问题尚无明确认识、因此今后三五年对亚洲“四小”来说将是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四小”经济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无不反映在亚洲“四小”经济上。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两次经济衰退,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景气变化。1985年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发展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仍是亚洲“四小”经济增长的“推进器”。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急剧变化,必然给亚洲“四小”的对外贸易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的因素是,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暴趺、日元的升值等,使得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亚洲“四小”受益匪浅。但同时,不利的因素也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亚洲“四小”同美国的贸易不平衡,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益加剧,导致其对美国的出口势将受阻。亚洲“四小”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在60年代中期前后迅速发展起来的。1986年,新加坡、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它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亚洲“四小”地域狭小,资源贫乏。近20多年来,虽曾遭到中东石油“冲击”、西方经济危机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然而,由于能因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根据自身优势,采取适合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从而使其经济取得较快增长。 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9%。“四小”取得9.0%的增长;70年代西方世界为“石油冲击”、金融动荡和经济滞胀所困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放缓为3.2%,而“四小”依  相似文献   

12.
张忆 《亚太经济》1990,(3):48-54
从50年代初迄今40年以来,台湾、香港、南朝鲜、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除香港外,由于当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介入,经济战略及政策措施有轨迹可循,特别是60年代以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占有突出地位,对外贸易在亚洲“四小”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从横向上对亚洲”四小”对外贸易和发展特点及其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作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亚洲“四小”与美、日贸易的发展 美、日在亚洲“四小”进出口中各据一端,一个为最大的出口市场,一个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四小”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它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一半以上,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的1/3。美国为使其产品输往世界各地,极力鼓吹自由贸易,并建立了由其控制的,以关贸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当时,为在冷战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优于拉丁之说近年来在探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中,一般人都把亚洲“四小”归结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而把拉丁美洲的三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归结为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理由是走内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幅员较大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它们的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开始;而走外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比较小、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依赖世界市场,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大多数又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实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明显地比内向型经济优越,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就是这么阐述的。从亚洲“四小”和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来说,它们具有许多本身的特点和地缘政治特点。大家都知道,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需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新独立民族国  相似文献   

15.
亚洲“四小”实施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在它们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升值、劳工短缺和工资上涨,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普惠制以后,它们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大为削弱,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显减缓。1987年,亚洲“四小”的贸易顺差为308亿美元,1988年降到200多亿美元,1989年已降至170亿美元左右。在亚太地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亚洲“四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经贸战略和政策进行大幅调整,以促进外贸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亚洲“四小”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由1980年1644.3亿美元增至1989年4812.9亿美元。它们作为“新兴工业化社会”群体,显示出具有了参与稳定世界经济集团的基本力量。本文拟就以下三个问题作些分析。一、八十年代贸易的主要特征首先,贸易地位不断提高。1980—1989年,亚洲“四小”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由6.96%升至7.65%,其进口贸易由4.5%增至7.33%,出口贸易由3.9%增至7.95%。这些贸易地位变化,主要由以下两种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实现了规模经济和供贷商品多元化,促其产品竞争力上升。1970—1984年,亚洲“四小”出口多元化指数提高了,其主要出口商品品种,香港由8种增至128种,南朝鲜由22种增至152种,新加坡由59种增至173种。另据1988年《日本经济新闻》调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部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和对外出口扩张有效地带动了经济起飞,并在国际竞争中使自身的经济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亚洲“四小”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利率和汇率政策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利率政策的选择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战后,世界性通货膨胀困扰着各国经济,然而相对而言,亚洲“四小”的物价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保持着一种衡态,但因各国或地区的情况有别,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一些不同特点。 一、物价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较 经济发展、完全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政策目标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短短20多年中,“亚洲四小”为什么会获得成功?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其原因。 一、“亚洲四小”的产业结构变化与世界产业结构的重组 所谓中观经济是指产业结构。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西方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决定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例如。  相似文献   

20.
一、“亚洲四小”经济面临的新问题1、内部因素(1)劳动力严重不足“亚洲四小”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的急剧扩大,不仅大量需要新的劳动力,而且促使劳动力从制造业部门不断转向服务业部门,结果导致制造业陷入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服务业本身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近年来“亚洲四小”各国和地区的失业率日益下降,香港1988年第4季度只有1.3%。一般来说,因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会有一部分人失业,所以失业率为3%即认为处于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