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艳  李华  陆宁 《经济师》2010,(3):23-2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仅仅只考虑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文章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坚 《生产力研究》2011,(5):36-37,95
当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接受就业培训比例小,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衔接程度低,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而投资收益不清、配套政策缺乏和培训市场化水平不高是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必须通过改革失地农民培训体制、改善培训组织实施水平来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工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计。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使得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安置方式单一,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不充分,失地农民缺乏非农技能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与措施:重视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及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河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创新社会保障体制,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就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5.
以就业推动失地农民的安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中,会带来许多农民的失地问题.本文认为,就业是做好失地农民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从观念上强调政府和失地农民的就业观;从就业渠道方向上进行下乡、进城和移出的选择;在具体举措上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拓展可提供的岗位,从而实现以就业推动失地农民的安置.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山西农民失地问题及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山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监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培训工作,建立维持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其他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立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中,我国农民由于失地而导致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监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培训工作,建立维持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其他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后失岗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引导创业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及时、适当的创业培训能带动更多的失地农民去创业.基于这一点,对苏州失地农民创业现状的调研,分析目前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过程的辅导等几个方面来构建苏州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以创业促就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部5省区农调队抽样调查后公布的576户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令人担忧,建议各级政府通过创造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良好宏观环境,强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探索经济就业双向增长途径,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西部5省区农调队抽样调查后公布的576户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发现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令人担忧,建议各级政府通过创造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良好宏观环境,强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探索经济就业双向增长途径,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茂华 《生产力研究》2011,(9):43-44,72
失地农民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章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阙如的原因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就业资本的身份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转型中国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也是一种不同于市民和农民的社会身份。农民工身份对农民工就业资本发挥着直接和间接的消极影响,是农民工公民资格无法充分实现的因素之一。文章基于"差异政治"的价值诉求,提出了提升农民工就业资本的政治策略,即实施"差异政治"。  相似文献   

13.
了解农户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和利益诉求,对合理、有序、公正地推进农户宅基地退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省6县1413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砖混结构占大多数;宅基地以及房屋的闲置情况也较为严重,有85.5%的宅基地没有被有效利用;在一定的前提下,有90%的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其中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依次为就业、养老、生活费用和农业生产;农户所在区位、年龄和参保情况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一定的影响;远郊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最后提出社保先行于宅基地退出,以及优先考虑远郊农民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Logit模型,运用1682个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土地调整倾向减弱;作为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对土地的占有;人均土地较多的农民家庭与土地调整意愿负相关;农民在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障后并没有降低其土地调整倾向;在农民土地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土地调整中的干部寻租假说并不存在。因此,政府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法律与农民习俗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城郊村是城镇化进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现象。立足于拆迁农民面临职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之上,提出促进城市社会融入、完善教育培训和就业制度、完善后续生活保障体系、完善拆迁安置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strategies of the more labour-intensive organic farms in sourcing seasonal farmworkers for their operations. The study period (2002) captures the farm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prior to enforcement of stricter ‘Arizona’ style of immigration controls. Farmers at that time usually would tend to exhaust the full potentials of family labour contributions before relying on off-farm labour sources. When off-farm workers were considered, the results establish the farms' dependence on foreign labourers for seasonal farm work, although farmers seemed to have already been more cautiously hiring these workers in areas with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undocumented workers. This study also confirmed that farmers generally used high wage offers (possibly directed to domestic workers with more employment options) to lure them into working in their farms. The results also emphasize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H2A guest farmworker visa programme that did not offer significant remedy for seasonal farm labour hiring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农民就业问题。这是关系到千万黑龙江省农民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和收入就有了保障,社会就更加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民就业转移,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又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地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年和2015年两次失地农民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失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进行“稀有事件偏差”检验,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就业机会、职务晋升和就业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失地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方面,2008年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015年人力资本和政治面貌的影响不显著,不过求职途径和户籍的影响显著;在职务晋升方面,两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对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求职途径、户籍的影响不显著;在就业行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2015年失地农民的就业行业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有44%的失地农民开始到公共部门就业,2008年人力资本、政治面貌和求职途径变量对其进入传统行业就业无显著影响 ,2015年开始凸显,特别是对其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而户籍对进入传统行业有着正向影响,对进入公共部门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田哲  雷琳 《技术经济》2024,43(5):22-31
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创新性将数字乡村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农户共同富裕纳入同一发展框架,以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户共同富裕;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向影响农户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具有一定稳健性;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效应存在信息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信息化水平低地区与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农户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强。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全面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因地制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促进农户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