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以后,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成为了河南省的头等大事。一时间,河南上下无不为如何按照《意见》要求寻求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而献计献策。笔者以为,加快推进河南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自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面简称《意见》)以后,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成为了河南省的头等大事。一时间,河南上下无不为如何按照《意见》要求寻求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而献计献策。笔者以为,加快推进河南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策视窗     
《中国中小企业》2011,(11):10-10
中原经济区获中央指导支持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4.
资讯     
《城市问题》2011,(10):102
河南将建中原经济区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原经济区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中原经济区  相似文献   

6.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今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国务院将印发关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将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已颁布实施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这些都为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全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心的问题。前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地位。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安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对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发力中原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家战略。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角河南省而言,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背负了新的历史使命,迎接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如何促进中原经济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省内研究的热点。同时,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研究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贺卫华 《企业活力》2013,(6):96-102
在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导致该区域人口长期外流,中原经济区也因此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口净流出地之一。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协调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大要务。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要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笔者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核心区、结节区和周边区。核心区就是中原城市群覆盖的区域,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外围区是河南省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其他地市;周边区指河南省周边的城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区划和发展战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文件)》(一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中原经济区”有五项战略定位,其中第五项战略定位的内容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这个战略定位我们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承--就是承接深厚的历史文化并传播下去,一是创新发展。传承华夏历史文明,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需要文化投入和文化宣传。如果不能形成文化品牌,没有文化名片,断然是难以落实的,必然落空。创新发展中原文化,也要必须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是“文化软实力”,才有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才能创新发展。如何把中原文化资源形成响亮的品牌,这有一个“品牌化”发展的过程。目前,就河南省内的一些文化品牌开发来看,问题还很明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纠正。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提出,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和环境安全的条件下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精神和敢于实践和创新的勇气,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不断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是中原经济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的基础,因此,中原经济区政策支撑体系的着力点应放在市场基础的建设和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在此基础上,设计包括农业和粮食安全、产业、土地、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人才在内的政策支持体系框架,并力求在统筹城乡土地政策、统筹中原经济区文化资源政策、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政策、发展新型工业政策和改善民生政策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城镇化进程,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中原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二是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过度城市化"与整体上的"半城市化"并存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边界问题。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群发展的路径问题(一)城市群发展的空间路径中原经济区涵盖了京广和陇海的"十字"交汇经济带区域,是国  相似文献   

15.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相似文献   

16.
刘立刚 《企业导报》2013,(8):211-211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依托传统经济区域建设的经验和国家优惠的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注重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制定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政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需要,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优化升级是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河南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重要引擎,而产业优化升级急需系统的政策体系支撑。本文提出了一个包括基础性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性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性产业政策支持体系的系统的中原经济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框架,并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土地政策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工业产业政策为突破点、以积极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系列产业政策的最终落脚点的中原经济区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最近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福建及周边地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务院的意见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已被国家明确为东部沿海一个非常重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探索中原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对其他农业省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既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遇到历史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就河南来而言,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转变领导方式、跳出农业看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跳出农业抓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建设、跳出农业干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