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允价值会计的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资产减值会计的目的是使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本文讨论了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协调统一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应当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回,同时把长期资产减值的结果计入资本公积而不是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公允价值会计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离,且能有效消除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具有其独特性,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异同之处,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减值的会计处理需予以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用来判断资产减值迹象及进行减值计量,那么公允价值是以何种定位被引入,是一种计量属性还是一种计量目标?若是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其是否能够在逻辑上满足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要求,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文章主要从会计计量的逻辑基础及计价基础等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在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资产减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会计确认、计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损益观和资产负债观的优劣比较,一直是学术界较为热门的话题。损益观以历史成本计价,在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环境中,其涉及到的分摊预提等多种人为会计操作,容易引起短期行为和盈余操纵。资产负债观通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也同样面临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估价不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不实等影响会计信息可靠...  相似文献   

6.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可归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公允价值变动的完全损益化;第二层级为公允价值变动记入权益类账户,辅助减值会计;第三层级为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辅助减值会计。本文在评述三个层级的基础上,对第二层级的处理结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核算的一些疑问进行具体讨论,分析了制约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资产减值会计的关键是合理选择计量属性。本文首先明确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采用的计量属性并非公允价值,并结合案例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的盈余管理问题。最后提出应根据资产现行用途将资产分为"在用"和"在交换"两类,不同类别资产的减值确认略有区别,但均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则暂且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要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  相似文献   

8.
资产是重要的会计概念,也是重要的经济学概念。资产减值会计的正确运用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本文分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变迁历程,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未来经济利益观三个方面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企业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为减值,计提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0.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怡 《财会月刊》2004,(7):37-38
一、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下的历史成本计量不同,与"决策有用观"相匹配的"价值"概念,是对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期,也是对所拥有资产的成本补偿的重新认定.这种对资产的定义更接近经济学对资产价值的认定,即资产表现为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一旦这种未来经济利益不再存在,或者已部分消失,就应当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就是长期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基石。笔者认为,提高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可靠性的根本方法是完善公允价值.特别是完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数据收集方法及渠道。本文提出要在现有法规和财务管理计算技术基础上,增强公允价值,尤其是提高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可靠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会计是对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全面、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状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其实质就是会计对商业环境不确定性的自然反映。本文从资产减值会计和稳健性原则的涵义出发,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并提醒在实际工作中合理使用谨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资产负债会计发展过程中,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项目不断优化,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断净化。本文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资产负债会计的发展过程。记账基础、计量方法、计量技术三大要素的进步,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完整趋向完整;基于经济利益、现时价值、未来损失的会计思想的演进,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真实趋向真实;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将来,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使负债账面信息从不全面趋向全面。  相似文献   

14.
叶怡雄 《财会月刊》2010,(10):28-29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示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期末,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公允价值变动及合并处理时,其账面价值需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  相似文献   

15.
在资产负债会计发展过程中,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项目不断优化,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断净化。本文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资产负债会计的发展过程。记账基础、计量方法、计量技术三大要素的进步,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完整趋向完整;基于经济利益、现时价值、未来损失的会计思想的演进,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真实趋向真实;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将来,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使负债账面信息从不全面趋向全面。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公允价值会计推向争论焦点,螺旋式下降的证券价格使得金融机构在公允价值会计下计提了巨额减值损失.加剧了市场动荡,公允价值会计饱受指责。各国政府及准则制定机构纷纷采取措施,稳定市场及人心。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基础依然稳固,公允价值内涵仍具有科学性,公允价值计量仍是未来趋势,但对公允价值会计操作必须进一步规范,并加强信息披露,以使其正确应对极端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于我国较晚,因此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也尚待完善。本文拟对资产减值会计在理论上如何进行定位,资产减值如何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进行探讨。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1.资产减值会计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一、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首先,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谨慎性原则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应当估计其可回收的金额,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9.
曾波 《财会通讯》2007,(4):71-71
现行时点上资产价值评估存在以下代表性观点:以FASB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资产现行时点上的价值主要依赖于特定时点上资产的公允价值。以IASB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中引入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并将可收回金额定义为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二者中的较高者。我国新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从以上观点来看,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关键表现为资产现行时点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张智慧 《价值工程》2011,30(17):136-137
在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的情况下,资产减值损失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转让、出售等时才予以确认,其结果是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和净利润等均被高估,从而导致财务会计报告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在对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进行思考,阐述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