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商》2015,(51)
<正>《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1诗歌是人表达情感最为含蓄的载体,是复杂情感的延展和升华。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曾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2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朋友都会给诗人带来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而这真实的感受也最容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古代,交通与通讯都极不发达,每一次离乡都意味着长时间的音声相断,甚至可能成为永别,所以  相似文献   

2.
杨庆文 《中国拍卖》2008,(11):36-37
人世间有许多嗜酒之人,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自称"臣是酒中仙,斗酒诗百篇。"饮酒做诗,是许多古代文人的一大爱好。在唐朝的葡萄酒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了,"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诗中的名句作为千古  相似文献   

3.
袁琳 《商》2014,(18):64-64
悼亡诗表现人类真实质朴的内在情感,是古典诗歌里重要的一类。潘岳首开先河,创造了悼亡诗的初步范式,而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外在形式、情感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开创,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典范,使悼亡诗发展到巅峰。  相似文献   

4.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以其深邃的思想在《咏史》诗中精辟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所昭示后世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勤俭兴邦,奢靡亡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自古便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  相似文献   

5.
王跃文 《华商》2014,(15):75-75
作为一位瑶族诗人,黄爱平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劳动与汗水/谁会告诉他/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更不了解/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相似文献   

6.
马一凡 《光彩》2008,(9):36-36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位嗜酒如命的"诗仙",对"兰陵美酒"极尽赞美之辞,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此诗对"兰陵美酒"的产地、香味、色泽等都做了生动的宣传,使其美名  相似文献   

7.
付睿 《商》2012,(22):153-153
说到诗到中唐,气骨顿衰。何为气骨?气骨,我认为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即为个人诗中的"精气神",即诗中所体现出的诗人的心态。既如此,那本题就可理解为"为什么中唐之后的诗就蔫了。"按着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唐诗的几大类来分析一下,唐朝的诗歌我认为主要有四种。宫体诗、边塞诗、田园诗、讽  相似文献   

8.
张皓琦  赵奕钧 《商》2014,(52):122-123
文学是人生的反映,凡艺术作品中,皆有作者的生命与精神.杜诗是诗人一生苦难、困顿的结晶,其中有生命消逝的感伤、志业无成的愤懑、羁旅流离的无奈,更有忧国伤时的焦灼与慨叹.如此严肃的生命课题与理想与现实冲突,理想落空之后诗人如何排解,又如何坚守?但凡人欲有一番作为,遇到困难即不能退缩,必须坚强以对.只是面对困境所采取的态度,却因个人特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而杜甫往往直接感受痛苦,又常能以一笑置之的态度面对,读其诗颇能感受到他的幽默诙谐.然而,面对人生,若只有诙谐,会令人觉得虚浮、玩世不恭.杜甫之所以为杜甫,即在于其犹能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传达出积极有趣的情态,感伤之中兴发感怀与希望,寓“沉郁”于“欢畅”中,便稍稍调和了悲伤.诵其诗知其人,从解析杜诗之幽默特质中重新树立乐观旷达,富于幽默的诗人形象,并体悟有喜有悲、有欢乐有哀愁的真实人生.  相似文献   

9.
高春萌 《商》2015,(2):115
王绩处于隋、唐之际的时代,代表作《野望》更是以清新朴实、真挚自然、纯粹的表现隐逸之情。而在仇兆鳌《杜诗详注》收录杜甫1405首诗歌中,有以"野望"为题目的诗歌共5首。其中四首均以《野望》为题目。"望"之景象不再是以望丽景来衬托自己郁郁寡欢之情,而是在于描写满眼的疮痍,以暗景来强调诗人心中苦闷。  相似文献   

10.
元人方夔《食西瓜》诗有云:"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寒瓜",乃西瓜之异称,其名早在五代之先已屡见于古籍记载.南朝梁诗人沈约有一首"竹园"诗日:"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灿漫,绿芋郁参差……".除"寒瓜"之名外,又称"绿沉瓜",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载:"‘杜诗'苔卧绿沉枪,绿沉以漆着色如瓜皮,谓之绿沉";《南史》亦载:"任肪卒于官,武帝闻之,方食西苑绿沉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绿沉瓜,即今西瓜也".  相似文献   

11.
春天,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细细品味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咏春的绝妙诗句,别有一番情趣。唐代诗人杜甫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孟浩然有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首诗均写及春风春雨,意境优雅,画面清晰,令人陶醉, 流露出诗人对春的喜悦和珍惜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从诗人到广告人曾写了篇《做广告人还是做诗人》,发表在去年的《中国广告》上。文章狠批了中国广告界的怪现状之一——广告的诗化。后来又有好事者把文章贴到了网上,大概伤了不少广告人的自尊。事实上,在批判别人的同时,我也在给自己掌嘴。我曾经同样是个"伪诗人",喜欢写玲珑剔透的矫情文案,喜欢充满思维张力的唯美画面。我也曾是一个广告小愤青,对俗不可耐的广告愤怒得血脉贲张。自以为愤怒给了我批判的意识与前进的力量而不至于堕落,让  相似文献   

13.
石海娥 《光彩》2013,(10):18-19
"朴道草堂隐于市,闹中取静引客来."似乎从一开始建成就是为了被错过,隐藏在南锣鼓巷帽儿胡同里的朴道草堂犹如不轻易示人的大家闺秀,低调温婉,用自己独有的风骨静静等待着每一位熟客的来访. "淘"出来的草堂 青砖灰瓦、原木对联,绿色的木门上有着一对古朴的门环,门口还有两个叫不出名字的石头神兽……颇具古代大户私邸风格的院落乍看之下给人一种突然从现代都市穿越到了古代的错觉.  相似文献   

14.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酷爱围棋,且棋艺精深.他在给友人的诗中曾毫不掩饰地说:"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他在为官期间,公务之余,常常下棋.  相似文献   

15.
尚文捷 《中国品牌》2012,(11):24-26
金秋十月,正值中秋节与国庆双节合一,休憩的步履停靠在钱塘江畔,"信誓旦旦"体验了一把"弄潮儿"的豪壮。对于钱塘江大潮,北宋诗人潘阆曾有诗赞道:"来疑沧海尽成空"。钱塘江,古代称为"浙江",自西向东穿越浙江注入东海,被苏东坡誉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古往今来赞誉不断、倾倒世人。钱塘江主要流经之地——浙江省,凭借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域优势成为国内众多企业的云集之地。杭州,浙江省第一大城  相似文献   

16.
<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代人》是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被读者称作为"人生的指导者"的作家梁晓  相似文献   

17.
与人工智能不同,诗人总想表达着什么有这样一句诗,"阳光失了玻璃窗"。细细琢磨一下,这句诗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它不那么合乎人们的言语习惯。阳光普照万物,在万物之中,有些东西与阳光关系特别密切,如花朵、玻璃窗。玻璃窗的存在,就专为了承接阳光,还对阳光发出召唤。  相似文献   

18.
张树诚 《品牌》2013,(4):78-79
喜闻胡忠贵先生的诗集《涟漪·浪花》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两月后,朋友转来了胡先生的诗集。捧读后,思絮纷飞。有些诗人总是无病呻吟,而深深融入生活各个层面的诗歌爱好者的诗,因深入心灵,有感而发,和于自然之道,反倒充满朴素的真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文原于道","道"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成都市LED公共照明的典型案例,杜甫草堂可谓流光溢彩,10300盏LED灯具将园区古建、植被和水景装扮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LED光源的应用,既实现文物保护,又促进景观提升,在2010年中秋夜游杜甫草堂活动中,短短一个月时间,高雅别致、绿色环保的"夜游草堂"就吸引10万游客。  相似文献   

20.
英国16世纪诗人兼剧作家托马斯?纳什的《芳美之春》被认为优美的春天颂歌生态诗。本文拟从情感方面对这首诗歌进行全方位解读,同时通过其它有关生态的精彩范例《素描集》,加强欣赏者之间的生态意识,从而构建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桥梁,因此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对文学作品诉求上的文本分析,尤其是探讨生态诗歌的诉求关系对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