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那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诸如水源、空气污染和垃圾堆放、沙尘暴等所造成的恶果。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微观模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  相似文献   

2.
冯东升 《中国经贸》2012,(6):159-159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企业绿色再造的灵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朱明峰  梁樑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6-19
循环经济是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文章首次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并分别对物质循环中产品、企业、产业、市域、区域、国家和全球层次的循环以及非物质循环中意识思维链循环、价值导向链循环、知识创新链循环、信息传递链循环、产业结构链循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描述各循环间关系的“四层说”。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作为新的技术范式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它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排放、低投入、高利用.粗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属经济范畴,其实它的理论底蕴应当到哲学的深处去寻找,因此,从哲学角度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循环经济,它是使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全球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它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生态经济为理论基础,融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以低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特征,对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本文以龙岗为例,积极探讨加快龙岗区循环经济建设步伐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赵慧  武新力 《发展》2011,(12):73-74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贯彻,它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农业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农业则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发展模式,在过度追求农业生产总值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方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使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概括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庆新 《南方经济》2005,(11):112-114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理念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本文从立法、政策、微观运行模式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熟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薄建平 《中国经贸》2008,(24):133-13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理论作了简要介绍,认为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建设的小城镇应该是生态循环型小城镇,并对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建设生态循环型小城镇的原则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转移性支出,通过调整税制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r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亮相”发达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琳 《开放潮》2005,(1):58-58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是相对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而言的。  相似文献   

20.
朱跃龙 《首都经济》2008,(11):88-89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对缓解资源紧缺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