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概念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通过梳理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概念的相关文献及基础理论,辨析两者的概念内涵及关联。结果表明:旅游产品与旅游业态在概念内涵上是互有区分的,但二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了不断创新的旅游产业组织形态,才可能有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有了市场对创新旅游产品的需求,才可能推动旅游产业组织形态的创新。未来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应是顺应多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新业态多元化、成熟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和对会展活动发生发展的思考,本文提出了会展旅游及其相关领域的概念界定,并着重从旅游业与会展业互动的关系出发追索会展旅游活动的特点,从而进一步阐述了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的能力培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展望与预测。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30年持续快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研究的进程,丰富了旅游研究的成果,但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因此,尽管自己也不是一个好的研究者,也常在研究过程中犯错误,但依然循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本意,以旅游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4.
5.
饮食作为旅游体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1世纪初更是提出了以美食为核心的旅游,成为特殊兴趣旅游中的重要分支.文章对于国外美食与旅游的相关文献从“旅游中的饮食”和“美食旅游”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文献研究发现,作为旅游产品组成的饮食和美食旅游,这两个概念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替代、界限模糊的现象.而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将导致研究过程中美食旅游者数量被人为放大,美食旅游对旅游目的地贡献被高估,真正的美食旅游者需求被忽视.文章提出要从美食在旅游过程中的中心性出发讨论美食旅游、美食旅游者和美食旅游者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愈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投资较高、规模巨大的旅游休闲娱乐项目,这些大型旅游项目往往都与城市更新与改造紧密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逐渐形成一种旅游绅士化倾向,即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本文依据依托物的不同,提出了3种旅游绅士化类型,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旅游绅士化发展的4个阶段,并且分析了在全球与地方互动环境下,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在旅游绅士化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大型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在重塑地区旅游和休闲娱乐环境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制造企业,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都较为匮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制造企业和旅游企业的作用和地位,指出无论是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在对已有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和现状,重点阐述了旅游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旅游学者和实践者对CSR的重视,推动CSR在旅游企业中的学术研究研究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8.
9.
旅游规划:走向科学实证与概念创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5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而从事旅游规划的人也来自各行各业,带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背景.他们各执已见,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无法构建一致的话语平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旅游规划各具特色.尽管出现不少规划案例,但是,在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30年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对规划起指导性作用的纲领性文件.这种情况导致许多规划出现了一些片面和偏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竞争态势下,旅游业竞争首先表现为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中国作为目的地营销是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所进行的营销活动,目的是吸引入境旅游者选择中国. 相似文献
11.
非大众型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起源、概念及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Alternftive tourism频繁出现在有关学术刊物上,人们一般将Altenative tourism译为“选择性旅游”或“可替代旅游”。笔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能准确地表达Alternative tourism的涵义,而且人们也没有进一步说明Alternative tourism的内涵和特征。本文通过分析Alternative tourism的起源、概念及特征,探讨到底什么是Alte 相似文献
12.
Heritage Tourism: A Question of Defini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
From the outset, proponent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have, consciously or not, set great store by interpretation, and gradually the linkages between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interpretation have begun to be developed. This discussion examine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linking interpretation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assesses a number of the pitfalls 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involve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include improved visitor management, lo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gains and fuller community involvement. Among the several pitfalls of linking interpretation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which are considered are the dangers of over-interpretation, intrusion, creating ‘quaint’ tourist landscapes, and those of elitism. 相似文献
14.
从研究者自我融入与审视的视角出发,以城市旅游发展为分析接入点,对杭州旅游业发展基本脉络与特征研判后认为,杭州城市旅游未来的发展来自系列化的旅游创新,核心是三全体系的建构,即全要素旅游资源、全环节旅游产品和全领域旅游产业,但杭州开拓性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部分障碍也需要给予重点关注.以杭州为案例地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经验与问题对国内类同旅游地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艾斯特定义从德语国家起源并传播至国内的过程,以逻辑学作为工具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因其在表述中包含隐喻而不是真实定义,可以将其认定为名义定义。其学术价值在于界定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对当前关于旅游定义的属概念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定义并非是关于同一个概念的定义;应科学地对不同的定义进行比较和分析。关于旅游现象的不同定义未必相互矛盾。正确的定义对于指导旅游发展的实践工作、引领旅游学术研究均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当前关于艾斯特定义的部分观点有失偏颇,它并不是一个循环定义,不应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负责。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应坚持在将其作为一个语词定义的前提下认识其与新的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艾斯特定义的学习和研究还应该在争论中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6.
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是近年来旅游研究的新议题,本文从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贫困人口参与和受益情况、PPT战略4个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重点分析了PPT战略研究的相关内容,总结了国外旅游与反贫困研究对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旅游商品的概念辨析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的概念一直是旅游研究中较为模糊的概念.此前的研究往往通过列举总结的方式对其概念性定义进行界定,但在概念应用上产生诸多的歧义.文章通过研究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旅游商品概念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归纳出旅游商品在需求者、供给者与商品流通三种不同维度的概念性定义.在需求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在供给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维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不同维度下的定义由于商品所联接的“角色”与“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构建出旅游商品的研究框架,以便于旅游商品概念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Nara Huttasi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3,18(2):175-191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Baan Tawai, the first OTOP Tourism Village in Thailand,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Baan Tawai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The finding is that the residents positively perceive social impacts in term of job creation for women in the village. Additionally, they do not see any social changes brought in by tourism and do not think that tourism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prostitution, vandalism, burglary, or drug abuse. 相似文献
19.
James Higha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1):26-51
The dynamic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re well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New Zealand's tourism development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visiting New Zealand has doubled in the last ten years to approximately 1.5 million annual visit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growth has been a significant shift in patterns of tourist demand. No longer do most tourists simply comply with established tourist routes linking the high profile scenic attractions. Rather tourists have demonstrated a preference for more independent and dispersed patterns of travel, including an increase in demand for settings that offer subjective qualities of wilderness experience. This poses a complex but intriguing management challenge. If wilderness recreation involves pristine natural settings in the complete absence of facility development and visitor management, then these resources are more prone to degradation so than any other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tourist perceptions of wilderness is crucial to the management of wilderness tourism, and consider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erceptual approach to wilderness tourism as a means of sustaining wilderness values while promoting the satisfaction of visitor expectations. 相似文献
20.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低碳消费方式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以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