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御史,中国封建王朝监察之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御史,如秦赵渑池之会时,各命御史"书其事"。张仪为秦联横时,说赵王道:"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  相似文献   

2.
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对巩固蒙古统治者在全国的政治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救荒政策除仿前朝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外,还形成了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京师赈粜之制和纳粟补官之制等各项制度,以赈济和救助遭受天灾人祸的平民。抚恤政策主要针对亡故的朝廷官员和军士,主要形式有荫叙子孙、旌表封赠、发放抚恤金和丧葬费、减免差役、养育家属子女等;待遇上,官员优于军士,军官优于民官,还有明显的身份和品级差异。  相似文献   

3.
单士魁 《深交所》2009,(12):64-67
我国医疗事业,设官任职,由来已久。昔黄帝时之有岐伯,职主方药。(《历代职官表》卷三十六)在周朝设有医师上士下士,掌医之政令。秦及两汉有太医令丞,亦主医药。(《通典》卷五十四注)后世多因之。  相似文献   

4.
乾隆四年的雄县知县彭体仁隐匿灾情案,提出指控的左都御史索柱与随后调查的保定府知府倪象恺对灾情严重程度和知县隐瞒行为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而直隶总督孙嘉淦不得不从此中推断灾情真相,并据此进行妥帖处理。此案揭示了清代的“治官之官”可能遭遇的信息困境,在权力和信息不对称的科层制中,位于上级的官员虽然拥有更大的权力,却可能会迷失在下级精心打造的报告中,无从觅得真相。信息困境源于清代官僚组织对层层上报的常规信息渠道过分依赖,而对应的非常规的信息渠道难以提供及时而充足的信息。限于技术水平、官僚规模和财政成本,清政府只能依赖不充足的信息展开治理。这些有局限性的信息同时被用以对官员进行长时段监察,尽量保证被任命的官员适格,从而保障治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徐唐龄 《银行家》2002,(10):147
忙归忙,书还是要读的.新世纪来了,新事情多了,又是会议,又是论坛.透过空间和时间的隔膜,也许会突然发现,我们如今关注的重点难点,正是人家当年碰到的热点焦点.易中天先生说:"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比如毛泽东,依我看就是线装书读多了.如果多读些翻译书,情况只怕就会两样."又比如,人家有些老经验,对我们则是新观念.经过翻译整理,不仅适合拿来给"官"念,银行界的朋友也很愿意看.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等,近年既讲经济理论,又讲货币金融.他写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连同其他几部"与官员谈",受人欢迎,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6.
《湖南地税》2011,(2):1-1
今年3月,省局《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正式出台。这是湖南地税强化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标志性事件,是地税问责走向制度化、常态化的重要里程碑。治国必先治官,治官务必从严,这是吏治之道。新时期我国官员问责更加严厉和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为政清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总有一些党员干部仍顶风而上,置党纪国法而不顾,侵吞国家钱财,挥霍国家财物,当然最终也没有逃脱人民的法网。这些人就是心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所以难保清廉。 翻开史书,我们不难看到,在历代的官场中,确有一些不爱捞钱财的清官廉吏值得称颂,特别提到的是心装“四知”的太守杨震值得当今官员的借鉴。东汉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官途经冒邑  相似文献   

8.
《金融队伍建设》2012,(4):69-70
回首2011,遭网络曝光官员简历以及官员人事任免可能涉及造假或违规的案例不在少数,而这些雷人的官员履历大多都有猫腻。  相似文献   

9.
现代成语"加官晋爵"的意思是指君主晋升官员的官职和爵位。爵,即爵位,是封建国家为赏赐群臣而设置的,旨在区分等级以示荣宠的尊号制度。西周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级,此时的爵位其实也是官称。春秋以后,爵位逐渐成为收取封地租税和享受政治待遇的依据,行政权则归行政官所有。商鞅变法时规定以军功授予爵位,这是一种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按爵位的高低授予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爵位共分成二十级,最低一级是公士,以后依次为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钦差是由皇帝直接派出的办理要事官员的统称。明代开始,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都称钦差。据明敖英《东谷赘言》记载:"国初设官分职,咸有定额,往莅职掌者领部檄焉,皆不颁敕,不称钦差。其后因事繁难,添设职掌……各于其职衔上加‘钦差’二字。"如钦差总督军门、钦差巡按御史、钦差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等。时至清  相似文献   

11.
正年来,惩治腐败分子,清除党内及其它公共部门畜群之马的国家意志更加坚决。据中纪委和监察部通报,截至目前,521名官员被先后点名通报,其中包括2名前国家级领导人和37名省部级官员。最高检的统计也显示:上半年,全国共立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9081件25240人,同比上升37.6%。群众路线教育、八项规定、狠刹"四风"、公车改革取得根本突破、"审计风暴"更加凌厉、国企反腐战果频出等事实,充分地表明反腐的制度性努力正在向纵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将腐败"家族化"界定为领导干部与亲友等"身边人"都参与官员职务犯罪活动,分工协作,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利益共同体。他称,腐败"家族化"成为官员腐败的一个新特点。中纪委官员也说过:他们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通常是家破人亡。林教授说腐败"家族化"是新特点值得商榷。妻儿老小、亲友情妇、同僚同党与执掌权杖的官员结伙贪腐式的腐败"家族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即便是  相似文献   

13.
【史海钩沉】景文初授东昌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人呼为"二不公"。——傅维鳞纂《明书》卷一百一十【品读】范景文(1587—1644年),字梦章,号质公,明朝吴桥人(今河北沧州吴桥县)。其父曾任广西南宁知府,德行泽被乡里,有"佛子"之称。受其父影响,幼年时即器识不凡,行为醇谨,及至读书时更以天下为己任,勤勉为学。万历年间考中进士,授以东昌府推官,后历任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税务机构是西周时期的地官。据《周礼》记载,周代的中央机构共设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门,每个部门各设置六十名官员。其中,地官是管理赋税的总机构,其最高长官称为大司徒。  相似文献   

15.
所谓"养"正气,就是养清廉之气,对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薪养廉制度。这种制度在新加坡、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推行并取得了长足的效果。而十八大反腐浪潮一浪接一浪,满意的成绩单一份接一份的今天,有些人有提议说我们在中共领导下是否能够也推行这一制度,使得官员们不能、不想、不敢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做一系列的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的效用模型、边际分析、委托代理等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和有无。  相似文献   

16.
个人和国家     
冯艺 《中国税务》2009,(7):56-57
其实,在中国买东西和消费同样要缴纳.只不过没有在发票上单独列出项目,个人和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显得不够明朗。至于个人通过购买消费品纳税的事实,无论农村人还是城市人,无论有稳定职业的人还是无稳定职业的人,大多浑然不觉。这在文化、公民心态及人的素质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有的公民缺乏纳税人意识,而一部分官员缺乏公仆和服务意识。常常有官员认为花的是“国家的钱”不心疼,有的地方上一届官员搞了一个形象工程,下一届官员看了不舒服随意地把它拆了,又随心耗资另建一个;  相似文献   

17.
王源 《投资与合作》2014,(1):348-349
名誉权本是自然人的基本人格权,但鉴于官员身份的特殊性,其名誉权应被弱化或课减。本文结合理论和实际,分析官员名誉侵权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何以为官     
《现代汉语词典》对"官"的解释是,"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但古代的"官"从何而来,如何形成官制,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即便时下的为官者,恐也没多少人能说清。在社会形态这台庞大的机器中,一个个官好比是带动机器运转的一个个齿轮,其品质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机器是否能良性高效地运转。机器运转缓慢,噪声杂音较大,意味着已有相当数量的齿轮品质效能出了问  相似文献   

19.
周程 《国际融资》2004,(11):31-33
记者最近有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家中官员出身的占到较大比例,这使得公众对于这些转变身份的官员是否造成过国有或集体财产流失产生怀疑.您对此怎么看?  相似文献   

20.
很多人抨击官员贱卖国有资产时情绪非常激动.他们之所以愿意低价出售这些资产,只因产权不属于他们.所谓的国有资产,名义上是人人有份,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有,而只能官员暂时有.一项并不属于他们的资产,同时可以代所有名义主人行使这份资产的权利,那么肯定就不会珍惜这份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