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经济技术的提高,变电站的各种技术也在输配电系统的应用时集成以及融合,这体现了现代电网建设的特殊理念以及目标,智能的电网成为了一切电力新技术应用的总称,这是变电站的主要环节。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研究与探析,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方案设计以及应用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利用论证以及应用介绍等方式展现了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优越性,这对于以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成熟,面对各种地质适应能力强,设备投入小,操作人员工作简单,在各类建筑中应用广泛。针对冲孔灌注桩施工管理过程的重点及难点,介绍了具体的冲孔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及预防与措施。本文以某变电站工程为例,介绍了变电站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该注意的质量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网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网规模越来越大,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且电站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大,在这种发展状态中,为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电网正常运行,对于建立数字化电网和智能化变电站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许多常规变电站难以解决的问题,智能变电站比较突出的优势是:进行设备自动化检修及维护、信息化操作、解决了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弊端、解决了控制电缆引起的电磁干扰等,另外,智能化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可以增强输配电量的能力,可以增强电网相互之间进行调度的能力,降低了电量调配的难度;本文主要从智能变电站的特点、优势、以及实际设计施工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智能变电站在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提出科学的技术解决措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4.
应用了智能电网技术的变电站是采用了先进可靠的集成化、低碳环保的智能化设备的变电站,实现变电站全站系统信息数字化、共享标准化以及通讯网络化,自动进行信息的采集、测量与分析处理等,实现变电站全站设备实时的监控和保护,根据需要进行电网实时化自动控制、在线分析与决策、智能调节、协同互动等多种高级功能的智能变电站。文章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优点,以及智能电网运行的性能优势,重点阐述了变电站中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500千伏变电站电气工程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避雷器,母线,直流系统设备等的安装和调试,相应的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就地测量及控制操作设备,微机测控系统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电缆施工等工作。500千伏变电站是高压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变电工程能为电网的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提高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应从制定质量目标开始,全过程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本文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最终成品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重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程曦 《经济师》2011,(10):251-252
变电站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设备密集技术集中资源庞大的集合,关系着整个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进行巡检其运行状态。文章结合巡检流程要求,介绍了变电站巡检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方案,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电力部门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应用实际工程的无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施工工艺和技术,重点内容有无粘结预应力的张拉设备,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用电负荷连年增加,国家加大对电网的升级改造,各省市地区都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增加了110kv等级的变电站建设。为了完善电网结构,解决“供电荒”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解决供需矛盾,加强变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10kv变电站设备安装调试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自身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变电站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是电网运行中的重要枢纽,变电站设备的安装质量更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介绍变电站安装、调试的过程,并且对于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0kv变电站在我国的电网建设和电网改造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同样,110kv变电站在西气东输场站建设当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目前我国的110kv变电站相关工程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土地、资金等资源浪费现象,而且重复建设、改造困难、工频电磁辐射、无线电干扰以及噪声污染和电能质量差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成本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在根本上违背了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因此对110kv变电站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改进不仅对我国电网改造完善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我国的西气东输伟大工程的场站建设当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气东输场站110kv变电站的建设不仅要在资源节约方面做出巨大改变,而且在克服通讯设施信号干扰、降低噪音污染、电能质量以及用电安全等方面的施工技术都必须做出重大突破。因此,本文对西气东输场站110kv变电站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就有了现实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可民 《城市建设》2011,(1):210-210,2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很多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工艺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完整,同时避免不规则沉降的发生。本文就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监理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施工工艺的进步,清水混凝土技术近几年在高层住宅方面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因清水混凝土省去抹灰工艺,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提高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电网企业实施集约化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对变电站建设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的建设要求,对变电站土建设计及施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变电站土建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必须深入分析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工程设计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不断发展,变电站土建项目也越来越多,而在电力设施的建设中,影响变电站土建施工的因素也很多,施工单位只有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从施工工艺、人员素质等多个角度加强质量控制,认真施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当前变电站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电网建设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的提高。输电线路作为整个供电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就要求整个电网的运输能力要有相应的增强,这就导致输电线路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如果输电线路设计的不合理,就会给后期的施工过程和输电过程埋下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整个配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本文旨在对于输电线路当中的防雷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防雷措施并指出其在建设过程当中的具体应用,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高科技技术相继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的应用,电力行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即是高科技技术应用的成果。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实时监控功能,可以自动的对电网运行中的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与其它技术相比较而言,拖管施工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拖管施工技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拖管施工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拖管施工技术来对管道进行铺设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通对拖管施工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年年修路,天天挖沟” 的现象,维护了城市的形象以及生产、生活环境。本文通过对拖管施工技术应用在某一市政管道工程实践中的研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关键的工艺环节,为同类的施工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路施工工艺和技术进步有了很大发展.但道路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若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预防与控制,往往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胡慧 《城市建设》2011,(4):182-182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迅猛,无论是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施工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幅度是很大的,主要表现为革新发展的模式。通过系统的分析与总结,不难发现,建筑工程革新施工技术的实质是建筑单位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技术含量和科技成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林东 《城市建设》2011,(3):174-174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水平的大幅提高,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日益进步,涌现出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用的基坑支护方法,从而使得基坑工程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得到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施工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施工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本文就深基坑支护施工和工程监督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