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在道家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中国古代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周易》“乾”卦认为:  相似文献   

3.
倘佯在雪山之巅、圣湖之边、草原之心,奔驰在自然圣徒的伊甸园,沉迷在一片自然精芝是的嬉戏地,飞扬着西部的神采,传播藏文化的精华……阿涛用独特的方式,捕捉大自然的风影,寻找心灵的希望,他说,大自然就是他心中最神圣的美丽女神。  相似文献   

4.
梦幻天华山     
天华山的美是笔墨所不能描述的,那是一种完全自然的生态天堂。 试想,我们在怎样一种情形下才能驻足原始森林群落,同闲食的羚牛、跃动的金丝猴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伍,一同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用天堂之笔描绘仙境之图画呢?除了梦境,只能走进天华山。  相似文献   

5.
《浙江经济》2023,(3):F0002-F0002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享受写生     
向维果 《中国西部》2004,(5):114-115
人类在不断地认识大自然,不断改进过去的信念与观点,认识的提高也丰富了物质收获和精神收获.自然,画家也一样地从大自然中得到收获.其实,人与大自然本来就在一个网络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写生,正是画家与大自然的一种沟通形式.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精彩     
《东北之窗》2010,(7):76-76
梁广勤,笔名梁山,1966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大连。在大自然中沐浴成长,随着大都市的建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自然的力量,从小在他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山与水中写与画,成功地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1人上顶天,下踏地,顶天立地,方是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要效法天的精神,无边无际,不断追求。大地生万物,海纳百川。人也要像大地那样,包容一切,适应一切。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我自泰然处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9.
张波 《理论观察》2009,(1):118-119
“人的自然状态”的内涵,即尊重人的个别天性和成长规律,摆脱外界、人为的不符合大自然法则的强制干预和约束。作为东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者,老庄和卢梭都极力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尊重人的自然状态;“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目标状态”或“理想状态”,在实现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阻碍,这是正常的,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教育必须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0.
陈伟 《魅力中国》2014,(7):91-92
在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中,对大自然的赞赏反表达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表明《宠儿》中展现了黑人奴隶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中被异化变形的自然人性,并通过对小说中自然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赞许,自然是黑人心灵依托的支柱,作者期望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使人性回归到自然状态重新构建黑人缺失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1.
承认和尊重自然辩证法,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真正成熟的标志。但是自人类脱胎于大自然之后,就开始无度的吞噬和消耗大自然,结果不断遭到大自然的反抗和报复。’98嫩江特大洪水泛滥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反抗和报复的激烈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这一教训,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对嫩江流域的综合治埋,增强嫩江的防洪能力;清除行洪区阻水物,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认真贯彻执行《防洪法》,依法做好防洪的各项工作。保障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曾有文人、贤人把大自然及其山水誉比作堂皇之剧场,欲界之仙都,无疑体现他们对自然、对山水倾心、欣赏、痴迷、认知的一份文化情结。   他们说,大自然这个“剧场”与人“靠得近……悠久得最伟大、庄严”,“一切源于大自然”这个“剧场”。只要没有忘掉这“剧场”的人,他就可以“心平气和、不乏寂寞”。“人间的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及其山水的艺术幅本”。这“剧场”“天天在创造”。   他们还说,唯有大自然及其山水胜境最能体现“道”的精神,是沟通人与天道自然的桥梁;山水是人的感知言行的欲界仙都。   无论从动移实际…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长期游牧生活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使他们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观念及其相关行为.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蒙古族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4.
翟文章书联     
《中国集体经济》2013,(8):F0003-F0003
此联书家翟文章先生,是美籍华人、北美中国书法协会会长。翟氏书法,行、草、隶、楷诸体皆能,自创竹笔书法,独树一格,广受好评。此联,文章先生以行书,表达春天鸟语花香、风来花舞的大自然生机。大雅春风,心性妙墨,既契自然之道,又合八法之规,诚可贵也。  相似文献   

15.
陈浩 《魅力中国》2014,(25):324-324
水利工程是一项为民兴利的工程,也是人类通过智慧和创造力利用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途径之一,但是大自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工程的兴建改变了自然原貌,对库区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慎重地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库区渗漏、库岸稳定性、水库淤积、水库浸没等方面探讨了水利工程对水库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并对各种库区周围的地质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黔酒当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酒,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诸多特殊的意义。喝酒不仅是饮食行为,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处世之道。高兴的时候,比如逢年过节,要喝酒;不高兴的时候,比如失恋、失意,也要喝酒。文人雅士爱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帝王将相也爱喝  相似文献   

17.
黄露露  胡冬艳 《魅力中国》2014,(24):332-332
公路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掌握有关自然因素的自然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措施,以达到正确进行路基施工和养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路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掌握有关自然因素的自然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措施,以达到正确进行路基施工和养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马强 《魅力中国》2011,(12):106-106
公路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掌握有关自然因素的自然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措施,以达到正确进行路基施工和养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黑白时光     
韩西芹 《今日重庆》2009,(6):102-104
十年前,吴时敏还醉心于用镜头追逐大自然的千年雄风,逡巡在散发着原始神秘气息的旷野,河川,享受与自然山水一次次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