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观天下     
MM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新任会长陈久霖近日透露,目前在新加坡注册的中资企业总数已有1270家,资产总值达190亿元,雇员人数已达数万人。陈久霖认为,中资企业很快就会成为新加坡第四大外国投资群体。新加坡已成为海外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国家,很快将取代印度,成为新加坡第四大外国投资群体。中资企业目前在新加坡的外来投资群体中名列第五,排在日本、美国、欧盟和印度之后。其中,排名第四的印度在新加坡有1500家企业。陈久霖日前说:“尽管新加坡的中资企业在数量上比印度的企业少200多家,但近年来前来新加坡寻求合作与发展的各类中资企业却是在以…  相似文献   

2.
曾被誉为“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现年49岁的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以监管严苛著称的新加坡坐监1035天、出狱近一年半之后,如今东山再起,出任隶属国资委的葛洲坝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陈久霖也顺势将自己改名为“陈九霖”,  相似文献   

3.
狱中陈久霖     
陈久霖,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毕业于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4.
曾被誉为"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现年49岁的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以监管严苛著称的新加坡坐监1035天、出狱近一年半之后,如今东山再起,出任隶属国资委的葛洲坝国际公司副总经理.陈久霖也顺势将自己改名为"陈九霖",也许他看重的是"九"的诸多含义.不过,对陈九霖的此番任命,还是引起了不少质疑.  相似文献   

5.
失意篇     
《中国经济信息》2005,(2):13-13
华晨中国汽车总裁苏强;伊利董事长郑俊怀;TCL移动总经理万明坚;中国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用友总裁何经华……  相似文献   

6.
在最后宣判来临的那一刻,陈久霖举起戴铐的双手,以仍旧明亮的眼睛微笑着向自己的亲友们挥手做别。“我走了,4年以后再见。”3月21日下午5点20分,陈久霖在新加坡法庭上向亲友作别时非常镇定。道别后离开法庭前,他没有忘记摘下手表等随身物品交给  相似文献   

7.
中资企业在香港不断扩张壮大据外刊报道,近年来中资企业的业务范围遍及香港各个主要经济领域。目前在香港共有1723家中资企业,其中61家为上市公司,市值达934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4.3%。有关统计指出,中资企业参与的行业甚广,遍及贸易、金融、保险、运...  相似文献   

8.
卫生部整治医疗广告;陈久霖将在新加坡受审;上海将建首座500千伏变电站;北京商品房上涨19.2%;中国航空集团参与A35O设计;华龙统一18亿做饮料;……[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2002年的沉寂之后,2003年新加坡交易所迎来了中国企业新的上市热潮,从鸿国国际到中国食品,今年陆续有8家中资企业登陆新加坡,截止10月30日,已有27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根据新加坡交易所的预计,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争取到海外融资发展,预期新加坡市场将在明年开春之后,再度出现一轮中国公司来新加坡上市新的高潮。之所以  相似文献   

10.
邵青 《产权导刊》2005,(3):52-54
2004年11月30日,由陈久霖任职CEO、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个曾在7年间实现资产增值800倍、被誉为走出国门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大陆成为澳门最大外来投资者本刊讯中资已成为澳门的第一大外来投资者。目前,在澳门开设的中资企业达200多家,资产总值超过了400亿澳门元。据澳门中国企业协会总干事陈忠质透露,澳门中国企业协会自1992年4月成立以来,已吸收了驻澳门绝大部分中资企业成为会...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广场     
香港: 1994年中资企业在香港总资产达425亿美元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乌兰木伦指出,中资企业在香港总资产 1994年底已达425亿美元。中资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22%、中资银行存款额占23%、中资保险收入占21%、中资货运量占25%、中资建筑工程量占12%。  相似文献   

13.
资产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发展方向。中资企业成长于香港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发展较早的中银、招商局、中旅、华润等在香港已有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历史,不过绝大部分中资企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二十年的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香港中资企业总数达2905家,在港雇员已达4.56万人,在海内外拥有总资产36033亿港元,2006年,实现税前利润2614亿港元,香港中资企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荆天 《环球财经》2010,(9):112-113
陈久霖虽然有过错,但他更可能是国有企业境外上市过程中制度转型的牺牲品,是特定情境导致了陈久霖曾经历的“灭顶之灾” 陈久霖,一个被记入历史屈辱册的名字,以至于名字的主人,如今已改称“陈九霖”。 但事情发生在5年前,尚未尘封,还是以那时的名字来议事吧!  相似文献   

15.
上海浦东新区负责人周禹鹏表示,新加坡厂商可以通过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向上海浦东关税部门申请进口自用物资时获得减免关税的优惠。这项优惠政策原来仅限于浦东开发区内的中资企业,现在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决定扩大受惠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业绩一度辉煌。2001年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2002年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然而2004年11月,这个光环笼罩的企业却由于一次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高达5.5亿美元的损失而申请破产,引起一片哗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经营都会面临风险,但这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失败暴露出了中航油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也为忽视自身制度建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7.
投资讯息     
北京拟选择优秀国企在新加坡上市菲律宾1998年吸收外来投资剧降五成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1998年新加坡与北京的贸易总额为1.54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了20%。其中,由北京出口到新加坡的金额达6300多万美元,从新加坡出口到北京的金额达9...  相似文献   

18.
<正> 竟逐场中的中资 中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年,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18家。据估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3万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即达9000亿港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地产及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制造业设备投资创新纪录本刊讯据新加坡贸易发展局宣布,1994年新加坡设备投资金额再创新纪录,达58亿新元,较上年增长49%。其中外资为43亿新元,占投资总额的75%(1美元约合1.452新元)。若以国别而论,美国企业仍独占鳌头,金额达25亿新元...  相似文献   

20.
吴江 《亚太经济》1999,(4):33-35
改革开放以来,在港中资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立足香港,依托内地,逐步迈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对促进内地的经济建设,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中资背景的上市公司股票,即所谓“红筹股”,曾经是倍受青睐的投资对象1996、1997年在香港形成了一股红筹热潮。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港中资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急剧恶化,尤其是广信事件后,不少中资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粤海、华闽被迫进行债务重组,中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严重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从红筹热潮到红筹危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港中资企业如何通过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