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人代会答记者关于股权分置问时说:要“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4月1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现在具备启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试点的条件。由此,被称为“中国股市一场重大改革”的股改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制度建设阶段。在股改全面铺开之前,还需明确八大问题。建议把股改与再融资相结合,在G股中精选优质上市公司谨慎试点。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问题。2005年5月9日,第一批4家公司试点启动,其中就有上海的紫江企业。上海在全国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此后,上海积极参与股改,每周平均有3到4家公司列于榜上。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期了,但是《股改战争全面爆发》给我们描述的仍然是一幅比较不确定的画面,当然,如果联系起股权分置改革的复杂性,这其实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既然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已经结束,全面股改正在铺开,那么,证监会对上一阶段的试点究竟是如何总  相似文献   

5.
中小企业板股权分置改革合理对价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中学 《特区经济》2006,(1):261-262
“对价”是否合理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中小板股改试点公司确定对价方法的缺陷。然后在引入非流通股权合理溢价因子的基础上,根据总价值不变法,建立了送股方式下的合理对价模型,并对试点公司股改方案做出评判。  相似文献   

6.
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股权分置改革只进行到第二轮试点就遭到狙击。尚福林的“开弓没有回头箭”言犹在耳,某种意义上股改就进入了“困局”,现在想起来问题的根源可能早已埋下。股权分置改革之初,管理层利用分类表决之名将股改的矛盾推向  相似文献   

7.
业绩评价成为整个期权计划中难度最大、分歧最多的部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对上市公司的高管推行股权激励机制也已是箭已上弦。继紫江企业和清华同方在试点方案中提出了股权激励之后,在已公布股改方案的31家二批试点公司中,金发科技、恒生电子、中化国际、中信证券四公司在股改方案中“捆绑”了股权激励计划。  相似文献   

8.
《上海经济》2006,(2):77-78
关键词一:股权分置改革启动2005年4月29El,经过国务院批准,巾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宣告启动。在总结两批试点的基础上,9月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并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9月7日,沪深两交易所等联合制定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操作指引》出台施行。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体制性革命,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据统计,截至12月15口,共有234家公司召开了相关股东会议审议股改方案,其中已有190家变身G股。  相似文献   

9.
《开放潮》2004,(5):50-50
4400个管理者职位竞争上岗,1100名管理者“下课”。4月27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试点之一的建设银行,终于打破沉默,首次向社会公开股改进程。  相似文献   

10.
市场的疲弱和股改博弈的艰难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股改流产的可能性“由试点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一次艰难之旅,它的结果可能是顺产,也可能是难产,也有可能是流产。”早在5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启动的当天,中山大学岭南基金讲座教授吴立范就在媒体上提出了这一观点。当时,这一声音仅仅犹如一朵小小的浪花,被铺天盖地的诸如“现在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最佳时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主流声音所淹没。  相似文献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股权分置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的本质是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间关于非流通股流通权的讨价还价博弈,博弈主体是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而不是上市公司、历史流通股东等。对价博弈中,非流通股东拥有先动优势和耐心优势,不利于保护流通股东的权益;而“未完成股改,暂停再融资和股权激励改革”等措施,有利于纠正耐心优势;从先动优势看,应赋予流通股东以股改提案权。股权分置改革首先应保证程序理性;当前试点公司的股改结果并未真正进入全流通,对于试点之后进入股改的公司没有学习价值;应逐步试行全流通。在对价形式上,应简单合理,要有利于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应摒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较大的权证方案。  相似文献   

12.
去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迄今为止,改革进展顺利。目前中国境内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或进入股改程序。这表明,为期一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可望于今年基本完成。怎样评价一年多的股改实践,如何进一步推进,请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的见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颁发《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股市进入"股权分置改革时代"。截止2006年1月11日,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总数已达434家,占沪深两市1358家上市公司(不含纯B股公司)的32.03%总市值为12047.54亿元,占两市总市值的36.47%;总流通市值为4508.93亿元,占两市总流通市值的42.76%。根据预测,按照现在的进度,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股改和进入股改程  相似文献   

14.
沙梓 《上海国资》2005,(9):14-16
G股实施完股改方案便大幅下跌的事实不禁让人再次怀疑本轮行情是反转的主流判断9月10日,4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各自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此举也意味着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所进行的战争终于全面爆发。之所以用战争来形容此轮股权分置改革,是因为此次股改本质上就是一次利益之战、权益之争,因而会引发不同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激烈博弈;其次是因为此次股改时间跨度极长,将延续至2009年才有可能最后完成,因此决非战斗或战役可以形容;最后,股改的全面铺开意味着试点之箭现在已成为万箭齐发。  相似文献   

15.
黄海懿 《新财经》2005,(12):24-25
阿克谢罗德总结了那些在“重复博弈”中能够获得较好博弈效果的策略具有五大特点:“善良的”、“可激怒的”、“宽容的”、“累积的”、“清晰的”。股改是一场参与者众多、促使我国金融体系深度变革的博弈,在股改中各方参与者获得“共赢”而非“共损”的博弈结果是股改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终于起步。 经过两批试点后,沪深交易所股改工作全面铺开。在短短的5个月里,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 达到144家,市值已接近市场的三分之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可谓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17.
黄海懿 《新财经》2006,(1):78-81
何为股改的对价标准?这是一个在股改中始终引发巨大争议的问题。正是因为对价标准的缺失, 股改陷入了一种混乱的局面:流通股民在疾呼股改是一种侵权和掠夺,非流通股股东则声称是己方资产的流失,更有一些法律专家认定“股改是无效的法律行为”。在《新财经》2005年12月号《“重复博弈”与股改思路的调整》一文中,我们曾经根据“重复博弈”理论推导出股改博弈成功的条件是对价必须  相似文献   

18.
从2005年5月8日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到2008年5月8日股权分置改革三周年的日子,首批通过股改的三一重工已经实现真正的全流通,金牛能源将于7月6日全部解禁,紫江企业也将于8月1日实现真正的全流通,至此,首批完成股改的三只股票已经率先完成全面股改。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国流域的开发当中,最成功的典范当属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发源于弗吉尼亚州,流经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田纳西、肯塔基和密西西比六州,经俄亥俄河汇人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干流长约1050公里,流域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从19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对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田纳两河流域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相似文献   

20.
张卫星 《新财经》2005,(8):88-89
股改的进程已到第二批试点阶段,总计40多家试点公司的方案越发令人眼花缭乱。如何识别各家试点方案的优劣?投资者怎样才能找到一种正确理解方案并理性讨价还价的思想工具?在“用脚投票”的股票市场,这种抉择往往不是简单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假如设定一些合理、简单而客观的指标,把这些股改方案进行排列对比,将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更为清醒、准确的判断。以下,本文作者制作了以四种股改关键分析指标——流通股送得率、非流通股送出率、流通A股含权系数和两类股东公平度,将目前的试点公司据此进行对比排序。通过这些指标的横向、纵向比较,可以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个便于理解的标尺。事实上,尽管很多公司的股改方案看似达到了双赢的结果,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在收益率上的差距相当悬殊。比如苏宁电器(002024),其“10股送2.5股”的股改方案实际对流通股股东的让利相当有限。根据联合证券分析师测算,该方案实施后将使非流通股股东获得高达385%左右的收益率,而流通股股东仅获得约25%左右的收益水平。这意味着,在正常经营下,流通股股东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获得385%的收益水平,而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个时间则可能长达20年以上!显而易见,在持股并冒着较大不确定性持续经营和及时高溢价套现的抉择中,非流通股股东套现预期将十分强烈。因此,在考虑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同时,辨别股改方案的公平合理与否、规避风险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