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已经成为一对比较明显的矛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产城结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存在巨大减排压力。从不同城市工业生产贡献率和污染物排放负担率的分析来看,规模大的城市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治理废气污染物排放的成效显著。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大型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城市的大型与规模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进一步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强调通过深化改革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扫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多方面研究表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之间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空间、经济管理体制、产业发展与分工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各位学者及有关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城镇化现状,思考与探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迫切性和路径方向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应因地制宜,基于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产业路径构想。  相似文献   

5.
梅田琳 《北方经济》2021,(10):12-16
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集聚、分工的过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过程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和向城市迁移,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发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内核,适应新时代城市化发展,发挥呼包鄂乌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进中小城市和以旗县城为主的重点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拉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保障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俞云峰  吴畅 《北方经济》2017,(12):48-51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的产业更新、人口与空间优化,是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来源,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挥新型工业化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在城镇化率水平、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产业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得出如下启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经阶段,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能加快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是城乡互补、良性互动的基础;要促进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逐步改善城乡发展与空间分布失衡的现状;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城乡发展规模与要素结构失衡的矛盾;要强调循序渐进,力求城镇化与生态平衡建设的同步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城镇与人类之间良性互动的一种新增长模式。现阶段我国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产与城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并不断积极探索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以推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文章尝试界定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然后探讨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经济增长结构、产品配置模式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会展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载体不仅能加速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还能完善会展产业品质化国际化提升,有序健康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和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建设新型城镇和会展综合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会展综合体对促进新型城镇建设的作用,并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会展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及建议,以期促进城市建设与会展业发展"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刘艳丽 《特区经济》2013,(1):124-126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本文从河南整体工业化水平和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两方面分析了河南新型工业化面临的环境。笔者认为推进河南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省情,充分发挥省内各城市的优势,积极引进适合本市发展的产业,整体规划新型工业化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推进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发展任务.基于青海省省情特点、城镇化系统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等多个面向的基础上,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从战略、途径、模式三个层面对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强大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 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相关经验缺乏,因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驱动力, 今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就在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建设,从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浙江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关键是要在城市竞争上抢占制高点,以新型城市化提升新型工业化,以城市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城市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这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意味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密集度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长三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既是时势已至,也是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和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成就、现存问题,探索了株洲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工作目标、重心、主线及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实践表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仍然是构成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通过分类研究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城市(区)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和状态,不难发现中国保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必须基于符合城乡发展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不断引导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城乡形态进一步合理化,最终通过新型城市形态发展打破旧有城市结构布局,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产业发展之果,"新型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是"新型工业化"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当前研究中往往被看作是"鸡与蛋"的关系,认为两者互为因果、互促共进,但纵览人类发展历史,城市其实一直都是产业发展的果,而非因。游牧时代,人们驱赶牲畜迁徙游荡于原野,尚无定居,遑论城市。进入农耕文明,人口定居汇聚,商业逐渐兴盛,随之"屯、村、邑、都"等渐次产生。到工业化时代,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资源、人口、技术高度集聚,推动了城市的急剧扩张,并促成了世界级  相似文献   

17.
胡今 《辽宁经济》2014,(10):56-57
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很快。辽宁省政府确定"十二五"末,全省的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并且通过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伴而来的生态压力日趋加重,城镇化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加大,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间的不协调日渐显现。城镇化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讲求生态效率。辽宁城镇化建设在讲求生态效率方面还有待提高。应从科学规划城镇化的发展布局、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生态因素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化和城镇化走过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98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城市化战略,提出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市化道路。进入“十一五”时期,又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人口、要素、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玉剑 《老区建设》2010,(11):27-29
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集聚人气、提升财气,推动城市的大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要大力实施产业化和城市化整合互进战略,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结合樟树发展实际,我们将在“四个注重”上狠下功夫,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政武 《改革与战略》2013,(12):7-12,85
解决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问题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传统城镇化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让位。就业的实现和水平的提高在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和可持续性的,推进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文章认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制度设计中植入和强化人的发展权理念;培育和扶持乡镇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功能完善,创新农民主导的就地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资源分配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发展权的公平性与均衡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增强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