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我国的专业银行是介乎于国外专业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之间、并具有某些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银行。专业银行对经济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七五”时期的企业化改革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这种思路本身没有错,符合世界银行发展的大方向。90年代专业银行改革的战略导向是:以企业化为总纲领,以内涵性改革为重心,从打破资金供给制入手,塑造全新的银行形象,并为下世纪向商业银行过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基层行需要行长职业化●少言宋天兵金融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我国原有几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步伐,但其步伐还过于缓慢。从目前情况看,原有几大专业银行机构机体仍是以一个系统为“一统”的行政隶属关系相维系的格局,这离真正商业银行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改...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在专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中,由于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许多人主张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驱使专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商业银行迈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专业银行向何处去的问题还需要冷静思考、认真研究。 (一) 专业银行在改革中为什么会趋向于商业银行呢?除了有人明确主张把专业银行划小,改成外国那样的商业银行外,主要是众多的金融工作者和各级银行干部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浅论企业改制对银行转轨的冲击及其现实意义章玉山,张海林,范业荣一、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中受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冲击(一)债务的冲击。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受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冲击最大的是银行债权的冲击。企业的沉重银行债务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银企矛盾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银行逐渐取代财政,成为我国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银企关系亦按市场的改革发生了不少的新变化,但银企之间的关系却仍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的惯性运动中。所以随着企业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进程的加快,原有的与市...  相似文献   

6.
<正>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目标和重大突破,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就银行方面来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大量逾期贷款的沉淀死滞,大面积的亏损,已成为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一大障碍,也是能否实现向商业银行过渡的关键。 一、信贷资产质量现状 近五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连续大面积亏损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概括起来可归结为“四多四少”: 一是高成本负债多,低成本负债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双快,社会各方面对资金需求大增,银行资金来源不足,为维持最低资金需求,平衡资金头寸,假证正常运营,只好高利率12‰拆入资金,占用汇差23‰左右的收罚息也没有办法;另一方面专业银行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无原则竞争哄抬利率,滥发储蓄纪念品、好处费,结果是人为抬高吸储成本,造成存贷利率倒挂。 二是低收益资产多,高收益资产少。由于体制因素和政策因素,在以往的经营中放了很多“安定团结贷款”、‘行政命令性贷款”,对象多半是低效益、低信誉企业,再加之银行自身因素和近年来企业速度快于效益的数量型扩张,因此形成大量贷款本息难以收回,资产收益率很低,至1994年7月末,涟水县专业银行有应收未收利息8800万元,累计亏损940万元;淮阴市专业银行有  相似文献   

7.
王平  曹瑞卿 《经济师》1996,(2):42-42
专业银行内部稽核滞后的成因及整改方略王平,曹瑞卿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诸多改革举措的付诸实施,与国际金融界的现代管理逐渐靠拢,推动着各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深刻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国有专业银行既要抓业务上效益、又要注重自我约束稳健经营,建立...  相似文献   

8.
李贵春 《经济师》1993,(11):41-42
<正> 本文研究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种体制特征决定了国家专业银行仍然必须承担宏观调控职能,承揽相应的政策性业务。同时,专业银行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金融企业。基于此,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如何界定,再度成为焦点问题。目前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存款、执行某种管理职能)最主要的也即是政策性贷款。因此,全部问题的核心在于:(1)政策性贷款的界定问题;(2)政策性贷款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几年来,各家专业银行和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看.真正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仍困难重重,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第一,金融管理体制问题.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机制,它本身需要与商业银行的其他一系列机制相配套.但是.长期来,我国专业银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各项运行机制按计划经济的需要设置.80年代改革中,各专业银行从财政体制中分离出来,实  相似文献   

10.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难点和对策施爱平,米玉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转换金融运行机制。把国家专业银行推向市场,使它们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过渡,实行企业化经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1.
浅议商业银行的经营与自身效益李化然目前,专业银行大部改为商业银行,但现行的某些管理办法尚不能与商业银行的特点相适应。因此,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银行自身效益的实现和提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未行使商业银行特有的职责权限。原则上讲,专业银行向商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银行体制的主体是专业银行。专业银行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病。造成这些弊病的主要原因是专业银行的“专”。“专业银行企业化”的主张,没有触及这一“病根”,并非专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笔者认为,从长远的全面的观点来看,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化,建立商业银行体制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专业银行“双重性”造成的弊端,决定了改革的目标一一建立商业银行。自1979年以来,我国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成立,自始自终担负着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双重性”职能。这些专业银行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专业银行  相似文献   

14.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商业银行的运转机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商业银行区别于专业银行的主要特征就是把资金的使用权当作特殊的商品买卖,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在经营过程中不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在经营中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把银行办成真正的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笔者对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如何运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但现行市场体系制约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要素,在投资体制、企业生产模式上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专业银行要向商业银行转化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金融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为促进专业银行这一变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一、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善问题专业银行商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专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而且要理顺与中央银行、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领导管理体制束缚了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首先,专业银行被当作政府机构的会计出纳,政府直接管金融,削弱了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其次,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总体上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7.
银行效益是问题但不全是银行自身的问题曹恒珍,曹建华,吴元清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已近在咫尺,然而,制约转轨进程的突出问题─—效益,始终成为专业银行实现转轨目标的羁绊。那么,为什么专业银行效益低下?细致分析银行效益低下的客观成因...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经济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国家专业银行的关系也应朝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银企关系发展变化。 一、商业银行与大中型企业新型组合关系应包括的内容 这种新型的组合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种关系在市场规则约束下的协调性;二是指大中企业与商业银行多种类型组合出现的多样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美珍 《发展研究》1999,(11):34-36
我国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目标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新型银企关系建立的目标模式。具体的要求是:第一,商业银行必须是真正企业,必须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其社会效益应服从于经济效益。第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服务功能应更趋综合和全面。第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必须正视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以此为契机解决一些干扰和影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和障碍,努力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模式和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对接。第四,商业银行应力争在开放与竞争中生存。现代市场经济是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商业银行必须在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20.
“发展商业银行,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中央的这一重要决定既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专业银行走向市场经济描绘出了总体方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落实这一战略政策,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金,占领国内外两个市场,早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即向商业银行的过渡,已成为建行生存、发展和竞争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