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述强 《数据》2005,(1):4-4
<数据>杂志创刊,这是统计刊物创新的新举措和新突破.<数据>脱胎于<北京统计>,有可圈可点的办刊基础,但是要打造理想的<数据>,办出特色的<数据>,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数据>,可以说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长海 《数据》2003,(12):20-20
为发挥信息优势,了解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北京统计>杂志改版工作,<北京统计>编辑部举办了"数据与决策--<北京统计>社会化服务研讨会". <北京统计>主编韩暖生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统计数据是政府管理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基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进行咨询、实施监督三大职能,同时,也负有为企业经营管理、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的义务.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共鸣.研讨会上,代表们各抒己见,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行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韩际平 《数据》2004,(3):58-59
去年,报刊界大事--治理整顿,风狂雨骤. 山雨过后,欣闻<北京统计>留存.对杂志编辑、记者称庆,却感他们欣喜与忧虑同在,激情并思索交织. 艰难中赢得存在,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怎番发展,令人探问路在何方?据说现在从系统看,全国公开发行的统计杂志,仅存<中国统计>、<统计研究>、<北京统计>和<四川省情>;从北京市政府机关刊物看,<投资北京>、<北京房地产>、<北京统计>三家硕果仅存.对手的纷纷出局,意味着市场空间的扩大,意味着缩小读者群的选择,不啻是机遇;但新的游戏规则、读者更加挑剔的口味,又明示着挑战.  相似文献   

4.
李德水 《数据》2005,(1):2-2
辞旧迎新之际,欣闻<北京统计>更名为<数据>,将以崭新的面貌问世.这是首都统计界一个蕴涵创新色彩的春讯. 以数据命名统计杂志,抓住了统计的特质和内涵,而且简洁、明快,新颖.美国著名统计学家C.R劳先生在他的<统计与真理>一书中说:"统计,在语源学中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数据."  相似文献   

5.
常红 《数据》2005,(12):44-44
<数据>的前身<北京统计>曾被誉为企业的良师益友,而今,改版后的<数据>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走进新时代     
潘璠 《数据》2005,(1):54-54
<北京统计>更名<数据>后,依然保留了一个有统计特色的栏目,叫"统计时代".编辑约我写一篇开栏的文章. 说实话,就这个栏目和栏目的名称,我是认真琢磨了一番.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数据"两个字是与统计二字连在一起的."统计数据",可以看作一个动宾词组,表示某个主体对数据进行统计.但更多情况下,"统计"是作为"数据"的定语而出现的,意思是经过统计而取得的数据.虽然"数据"也可以被冠之以其他的定语,但出现频率最高、最为司空见惯的词组还是非"统计数据"莫属.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数据确实是通过统计行为而取得的.而我们在运用数据、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时候,也应该对与其相关的统计方面的要义如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段瑔 《数据》2005,(12)
<数据>的前身<北京统计>曾被誉为企业的良师益友,而今,改版后的<数据>又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邹兰春 《数据》2001,(10):45-46
编辑部的同志要我为本书写篇序,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认识于桂谦同志,是通过<北京统计>杂志.八、九年前,于桂谦的名字就已频繁出现在杂志和其它报刊上.他写简讯、通讯,也写论文,还写过剧本和散文.很快,他在局里、县里、市里便脱颖而出.当了县统计局副局长以后,仍然笔耕不缀,产量多,水平也日益精进.从1998年起,他在<北京统计>上连续发表了"怎样写统计分析"的系列文章,取题为<和基层统计同行"聊分析">.  相似文献   

9.
和你在一起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带着祝福,带着企盼,<北京统计>与广大读者一起走进了金猴争先的2004年. 过去的一年,令人难忘.<北京统计>与读者共同亲历了非常时期的考验,品味了胜利甘醇的香甜.对杂志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中央治理党政机关报刊的工作中,经受了洗礼,砺练了心志.新年前夕,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决定,<北京统计>实行管办分离后,继续公开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崔述强 《数据》2004,(9):6-9
1994年9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从此,北京市终于有了一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法实施细则>相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统计法规,这对于有着50余年历史的北京统计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秀琴 《数据》2003,(2):104-105
<北京统计>编辑部约我为庆祝北京市统计局建局五十周年写点儿东西,谈谈"活用"统计数据的体会,推辞不掉,只好与大家聊一聊个人肤浅的看法.所谓"活用统计数据",按字面理解,就是灵活使用统计数据.我认为,统计分析就是要让呆板的"死数据"变成"活数据",要让数据说话,也就是要把统计数据"用活".  相似文献   

12.
《数据》2008,(9)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北京统计管理条例>作以下解答:拒不接受统计检查的统计违法行为,是指统计检查对象对各级统计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统计检查予以拒绝、抵制、抗拒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期待和谐     
潘璠 《数据》2006,(2):1-1
元月中下旬,有两条有关北京的数据新闻引起人们的关注: 20日,<人民日报>在第五版即<视点新闻>专版头条位置发布消息"54.6%的市民认为首都社会和谐(热点解读)",报道了北京市统计局最新研发的社会和谐程度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指标的最新调查数据.地方的某一单项指标的统计新闻,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刊发,并不是很常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王群英 《数据》2005,(7):56-56
午休时分,按往常习惯,在阅览室的期刊杂志书架上随意浏览,有中意的,便取下来小读.忽然,一份装帧别致的期刊杂志--<数据>,跃入眼帘,令人眼前一亮.从刊物名称上看,<数据>定是一统计类期刊,出于职业的直觉,我敢断定,但又与常规的统计类期刊迥然不同,似曾相识,又感觉有些新奇,便取下来,细细展读.  相似文献   

15.
潇寒 《数据》2005,(12):1-1
记得去年这个时刻,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怀,把最后一期<北京统计>轻轻地放进首都统计历史的珍存中.手抚着与我们朝夕相处、风雨同舟19年的<北京统计>,北京统计事业的历程、北京统计人的脚步,如一幕幕连续的影像在眼前走过.这影像让我们感慨也令我们振奋,因为其中铿锵的时代足音、数海涛声,送别我们也迎接我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相似文献   

16.
《数据》2001,(11):28
老李:甄律师,我是一名从事统计工作近三十年的老统计,对北京市的统计法律法规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最近听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的决定>,对<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而且听说修改的内容还较多,那么您能给我讲一讲<北京市统计管理条例>主要作了哪些方面的修改吗?  相似文献   

17.
魏小真 《数据》2001,(9):9-11
读了<北京统计>2001年第7期刊登的<对GDP缩减指数的探讨>一文,笔者有一些想法,希望与高军、蔡精辉同志及关心GDP核算的同志们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8.
马士龙  张雪媛 《数据》2005,(2):10-12
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这是新修编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对首都未来发展前景的定位.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统计如何作为,如何开辟城市统计新路,<数据>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  相似文献   

19.
张佩珩 《数据》2003,(2):25-28
2003年3月5日,是北京市统计局成立5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个可贺的日子,<北京统计>编辑部约我写写老局长徐伟同志在统计局工作的一些片段,以下就是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张来成 《数据》2004,(12):39
本刊讯冬日的北京,寒气逼人.北京市统计局的会议室里却热气腾腾,热闹非凡.11月29日,"<北京统计>杂志杯"<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知识竞赛活动在这里举行抽奖仪式.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述强及北京市统计局有关领导为大赛抽了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