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9.72亿,预计2017年持卡人员规模将突破10亿。人社部表示,将于2017年底基本实现跨业务、跨地域的一卡通用。按照人社部的规划,2017年开始逐步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问题,年底扩大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将社保卡作为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身份识别和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  相似文献   

2.
难题源于多种因素异地就医是个老话题,早在劳保医疗时期就存在,只不过那时流动人口没有现在多,医疗费没有现在贵,地区差异没有现在明显,交通没有现在发达,人们的经济条件也没有现在好,对异地就医的关注也没有现在这么强烈。随着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在参保地看病刷社保卡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非常便利,而离开参保地,原来方便快捷的医保结算方式不能用了,一般要个人垫付后回参保地报销,因此近年来反映异地就医报销难,期盼解决这一问题的讨论屡现报端。其实,异地就医除了"报销难",还有一个难题,即"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的医疗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跨区域就业和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人数的逐年增长,现阶段实施的医保异地就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异地就医已成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安徽省异地就医管理现状及需求情况,通过论述保险相关理论、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刻探索安徽省异地就医,为更好地解决安徽省异地就医问题提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3月11日,成都和广州两地启动异地就医结算工作。两地外出务工的参保人员异地住院就医可通过信息系统直接记账结算,改变了过去先由参保人垫付费用再回参保地报销的结算方式。这一结算方式,可极大地方便在两地工作的非本籍的外出务工人员,并进一步缩短费用结算周期,简化结算手续。两市医保局还专门建立了异地就医登记卡制度,使用专门的异地就医登记卡作为就医凭证,合理设置报销标准。  相似文献   

5.
建立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是医保部门长久以来的目标,也是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的期盼。在医保制度改革初期,由于结算网络建设滞后,各统筹地区能够做到参保人员在当地定点医院持卡就医和即时结算就已经很不错了。时至今日,参保人员在参保地定点医院刷卡结算费用已十分普遍。但是,受医保制度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超出统筹地区异地就医仍普遍存在着费用垫付难、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12日,全国首批具有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在重庆发放,拉开了金融社保卡业务发展的序幕。金融社保卡兼具社会保障服务和银行服务两种功能,依托银行的全国性支付结算网络,可以为参保人提供持卡缴费、待遇领取、费用结算支付以及异地资金划拨,现金提取消费等服务,基本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十二五  相似文献   

7.
新规速览     
《中国社会保障》2010,(1):47-47
北京:四类人群将获社保卡 为保证北京市参保人员门(急)诊就医实时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近日,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下发了《关于集中发放北京市社会保障卡有关问题的通知》。社保卡的发放范围具体分为四类: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的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在市、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增强,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异地居住人员对异地就医需求日益迫切。201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4〕9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15年,基本实现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建立国家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要求,建设全国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实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持卡即时结算,已正式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9.
何文  张蓉 《保险研究》2023,(12):82-96
流动人口参保率低是制约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6~2018年三期微观数据和定点医院宏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对跨省流动人口参保行为的影响,并分析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对政策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实施后,跨省异地就医的医保报销水平和可及性明显改善,流动人口的参保概率也随之显著提高了12.4%;由于政策实施初期仅覆盖了住院费用,因此只有当流入地的三级医院能够实现联网结算时,该政策才会对个体的参保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直接结算业务范围的限制也使得流动人口的参保意愿没有随着定点医院数量的增加以及政策实施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提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会更加期望在流入地参保,因此个体的居留意愿对政策的参保促进效果具有负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异地就医是指参保人员因各种原因在参保地统筹地区之外的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参保地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就医行为。笼统地说,参保人员就医可以分为本地就医和异地就医两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社会保障的趋势也是"解决基本性、保障公平性、适宜流动性",如果不能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的支付问题,对于基本医疗保险来说,就是一块"短板"。作为医疗保险经办管理部门来说,异地就医,  相似文献   

11.
当前要求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仅在一省或两个协作管理的城市之间解决部分异地安置人员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无法解决全部异地安置人员的报销问题。异地就医结算难,难点是因各统筹地区的医保目录差异,造成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对参保人在异地就医的医疗费审核难,致使报销周期长。  相似文献   

12.
袁茂峰 《金卡工程》2003,7(11):41-42
只需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在广东省任何一个地方享受到异地就医的方便,这对于广东居民来说已经不是很遥远了。记者10月23日获悉,目前广东省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各试点市已成立了卡建设管理机构,制定了卡建设规划和卡建设总体方案,省卡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计划今年下半年全省发卡50万张,整个系统建设计划2005年完成。这一工程的推进对即将进入老年社会的广东省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社部《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全国已有27个省份建立了省内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然而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参保人员关于减轻异地就医负担的诉求还是日趋强烈。很显然,下一步异地医疗工作的战略应调整为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比如提高市级统筹质量,逐步做到基金预算、就医管理和统一的信息系统一体化衔接,全面实现市域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明确各级经办机构职责和调剂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在适应流动性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参保(合)人的跨省流动的就医报销难、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规定有不合理之处、流动参保(合)人用社会保障卡不顺畅。为此,通过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时一并转移统筹基金、统一各统筹区及各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卡,以促进福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更好适应流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参保人员异地生活、工作和就医人数日渐增长,异地就医越来越普遍。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异地就医问题尤为突出,既有全国共性问题也有兵团特殊情况。兵团第一代职工基本为转业官兵和外省支边青年,退休后选择返乡居住的人员较多,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比重大,居住分散,异地就医发生频率远高于其它省。  相似文献   

16.
异地就医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问题,参保人员一直对实现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存有热切的期盼。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常州市,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自2009年9月启动省内异地持卡就医联网结算工作以来,覆盖面及受益人群逐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规模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参保人享受到异地联网结算带来的便利。省内省外即时结算实施"三统一、一集中"机制,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云南省在医保启动之初,便制定了医保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各州市医保信息系统集中由两家软件公司开发,确保了系统构架基本一致;统一维护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8.
医保动态     
北京:元旦起住院结算可用社保卡从今年1月1日起,北京社保卡的应用范围将从门诊拓展到住院,参保人员将告别医保蓝本,即医保手册,实现就医一卡通。据了解,目前社保卡住院持卡就医的系统开发、测试等工作已准备就绪。社保卡不仅能在门诊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统筹层次低、统筹地区多、地区之间的医保政策和待遇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各不相同的情况,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大,异地就医数量日益增加,异地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等方面矛盾重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公平性。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异地就医服务管理的现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报销,初步实现跨省就医即时结算。然而要做到这些却并非易事。在异地就医问题中,医疗服务的享受者和费用支付者不是同一主体,人员参保地和医疗费用发生地不是同一地区。要妥善解决异地就医问题,必然涉及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政策、待遇政策、基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以及经办管理能力等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