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销售的艺术     
卖粥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小店和右边小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的。而晚上结算时,左边小店却总比右边小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两家小店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卖出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相似文献   

3.
暴笑一刻     
《中国总会计师》2006,(4):66-66
抽屉有一个会计主任他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他坐位右边第一个抽屉看一下再关起来,有时工作到一半又会开抽屉再看一下。很多同事都注意到了,很好奇,但不敢问。终于,主任要退休了,大家一起为他开了惜别会。结束后,一起到主任的座位打开那个抽屉,上面写著:借方在左边,贷方在右边!人才难得老板杰克到警察局报案:“有个流氓冒充我的推销员,在镇上赚了10万美元!这比我所有的雇员在客户身上赚到的钱还要多得多。你们一定要找到他!”“我们会抓住他,把他关进监狱的!”“关起来干什么?我要聘用他!”免税一个穿着博士毕业袍、戴着博士方帽的…  相似文献   

4.
一条街上有两家面馆,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是比右边那家多出来几百元.而且天天如此。  相似文献   

5.
都说财税上有个"黑洞",在哪儿呢?今天这位"隐身记者"进去看了一下,出来直打寒颤。怎么就把公家的钱变成私人的——买"普通发票"。怎么就把国家的税逃了,又套出了国家的退税——买"增值税发票"。怎样才能堵住"黑洞"呢——靠报销的那一刹那!靠时常的财务检查!靠抓!靠严刑惩治!靠……靠许多个靠! 卖发票的就在街上,买发票的也在街上……每一笔"买卖"都是交换了一把"刀",宰公家,宰国家!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在一家酒店的门口,侍者将三位喝醉的客人,扶上一辆小汽车后,对司机说:“请你把右边一位送往火车站,中间一位送去船码头,左边那位送到飞机场。”  相似文献   

7.
社瑟的一条街道上虚右两边各有一家烧烤摊,但一年过去,右边的烧烤摊消失了,左边这家生意却更红火了。  相似文献   

8.
消费指南     
商家诱购花招多文/徐靓据反映,市场上一些商家最近带欺骗性的诱购花招多,消费者要谨防上当。衣托儿消费者牟女士说,前几天她在一家商城看好一件衣服,但要价260元,觉得不合适的,正要走,又来了几个顾客,并都选中了那件衣服,营业员于是叫住她说:“先别走呀!价钱好商量,人多买,合上成本我就卖。”最后大家一齐砍到200元成交了。牟女士正为买了便宜货而高兴,没成想逛了一圈转回那个柜台,看见那几个“买衣服的人”正同营业员闲聊着。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以酸抬“甜”前几天,李先生在一家水果店准备买10盒5元一盒的草莓。老板异常…  相似文献   

9.
<正> 有一次,台北市一家经营玩具的商店同时进了两批玩具小熊,造型与质量几乎不相上下,但产地却分别是韩国和香港。因进价相差无几,店老板都标明售价6元出售。可销售了一段时间,很少有人购买。后来店老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香港产玩具小熊的6元标价牌撤掉,换上10元的标价牌,韩国产玩具小熊的标价牌仍维持6元不动。顾客一看两种玩具小熊并无差别,而买韩国产玩具小熊却能便宜4元钱。于是,很多顾客纷纷解囊,没过多久,韩国产的玩具小熊就卖光了。这时,店老板又让店员把香港产玩具小熊标价10元的牌子撤掉,换上"减价出售"的牌子——"原价10元,现价6元"。顾客一看降价的幅度这么大,也感到很  相似文献   

10.
厂商:哎!车价降了钱哪里去赚呢?降低成本!成本省了质量能保证吗?坏了再说咯!三包服务怎么是水中花?我哪知道啊!价格、质量、服务就是吉祥的一家。经销商:哦?新车上市销量怎么样了?很火爆啦!雅绅特不降价怎又降了?卖不动了!无价无车订购是炒作吗?你才知道啊!新车、降价、炒作就是吉祥的一家。消费者:啊?车型多了价也降了怎不买呢?油价涨了!汽油价已高过炒菜油价?那是真的!消费环境好了你们就买车吗?那当然拉!汽车、油价、环境就是吉祥的一家。专家:噢?车市价格走向是怎样呢?降价是趋势!丰田、本田怎么又涨了呢?消费税嘛!买涨买降我们该选谁呢?自己捉摸去吧!市场、政策、动态就是吉祥的一家。汽车版吉祥三宝$青年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诱饵效应     
鲁鲁修 《财会月刊》2010,(11):I0015-I0015
两位行为经济学研究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假如你今天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件是买新钢笔,第二件是买上班穿的套装。在一家文具店,你看到一款不错的钢笔标价25元。正要买时,听说同样的笔在15分钟路程以外的另一家店促销卖18元。  相似文献   

12.
如今,人们吃什么都讲究营养和新鲜,所以这几年市场上卖活鸡的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卖鸡的人能提供现杀、褪毛、开膛等一条龙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方便。但是,就在这现卖现杀里面却藏着“猫腻”。前不久,笔者在买活鸡时就遭遇了鸡贩的“秤砣戏法”,幸好被我及时发现,才没有挨宰。那天,我去市场上买活鸡,并告诉卖鸡人给加工好。可那天买鸡的人太多,就在我交了钱后拎着鸡在一旁等候时,家里突然来电话说有急事让我速回。于是,我只好带着活鸡回了家。把事情处理完后,正想动手杀鸡,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鸡会不会短斤少两?于是我找来弹簧秤亲自称…  相似文献   

13.
笑口常开     
电脑的威慑一位推销员卖了一部电脑给一家出版公司。几个月后,他满怀信心地再去那公司拜访,却看到电脑原封未动,心中感到十分惊奇。便问道:“是有什么不对吗?”“一点也没有,”总编辑说,“产量增加,效率提高!”“究竟是怎么回事?”“每天早晨,我警告职员说,假如你们不刻苦工作,加倍努力,那部机器就会取代你们!”说出是哪两个人一天,某公司的一位老职员鼓足勇气,走入经理办公室:“先生,我在这十多年里,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却只拿一个人的工资。我请求加薪。”经理说:“很好,我可以为你加薪,但有一个条件,请说出来你为哪两个人多干了活,我先将…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些想求经济实惠的消费者来说,购买便宜的促销商品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有些促销商品质量不过关,买回家之后,麻烦不断。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购买促销商品须慎重。电动车的市场价格一般在2000元左右,而一家大型超市却打出了“999元把电动自行车带回家”的招牌,这引来了众多的消费者。王女士便是其中一位。提起买回家不到10天的电动自行车,王女士后悔不迭。她说,看到电动自行车只卖999元,二话没说,她便买了一辆。可仅过了6天,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器就坏了,跑去找厂家退货,对方只给换了一个充电器。可是没过两天,新换的充电器又坏了。和王女…  相似文献   

15.
在我所住的小区附近有个市场,那儿以前有个卖水果的老刘,我和他挺熟的。现在回想一下老刘的小生意做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不禁让我想起了“无商不‘奸’”。一次,我去市场买东西,看到老刘遇到了一位难缠的顾客。“这水果这么烂,1斤也要卖1元吗?”客人拿着一个水果左看右看。“我这水果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刘不紧不慢地说道。顾客说:“1斤8角钱,不然我不买。”老刘还是微笑地说:“同志,我如果1斤卖你8角,对刚刚买我水果的人怎么交代呢?”“可是,你的水果这么烂。”“还可以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1斤就要卖2元了。”老刘依…  相似文献   

16.
父亲在老家的农贸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做起了生意。门面是小镇里统一装修的,一排十几个门面全都卖副食品,而父亲总是每天卖得最多的一个。有一天,我悄悄把父亲拉到一旁问:“为什么你的生意总是比别人好?”父亲笑了笑说:“你到那边去买两斤花生米试试。”于是我走到另一家门面前,老板挺热情,赶紧招呼。听说我要买两斤花生米,老板口惹悬河地夸起来,说自己的花生米是全镇最好的,也最便宜。其实我知道,全镇十几家副食品店进货都是在一个地方,价格也差不到哪儿去,哪个店都没什么特别优势。当我回到父亲的店面时,一位顾客正在买老姜:“你这姜好吗?”…  相似文献   

17.
幽默     
1、名誉有关丈夫被半岁的女儿抓得满脸是伤。太太频频催他上医院。丈夫:“我不在乎这点伤。”太太:“我却在乎我的名誉。”2、不可思议在一家美术馆里,有个女人站在一幅画像前面,那画画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想想吧!”她高声说,“连买件像样衣服的钱都没有,却还能够请得起人给他画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商界有句传统名言:和气生财。而“和气”印态度和蔼,语言得体也!它确能“生财”,不但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有一天,我漫步在本城街头,发现新开张了一家个体时装店,装潢不错,不由多看了两眼。店主是个年轻人,见我驻足门外便亲切地招呼:“先生,欢迎你进来参观。”一听口音我就知道是浙江人,便如实告之:我不想买什么东西。谁料他却说道:“先生,不买什么也没关系,您进来参观参观也是给我个面子嘛。”这可谓语出惊人:早闻浙江人会经商,果然名不虚传。这话语既文明又得体,话说到这份儿上,我自然便高兴地进商店看看。一会儿,店里进来一对恋人,男的想买套西服,店主微笑着让他试了不同颜色的四五套,由女的一一品评后才定下来。双方讨价还价后才又定下来价格:150元。而在交钱递衣服时,男的却又非要砍去5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上有托儿所、托老所,如今经济界人士则要把国有亏损企业请进“托管所”。有买的,就有卖的。眼下,我国第一家“托管单位”——深圳广发源企业托管有限公司已应运而生。这似乎和托儿所,托老所一样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20.
在大型车展或电视广告上,她们虽然常以“靓车美女”的画面出现,但这些美女却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花瓶”。 十几年前,国内一家著名模特公司演出一场收入仅1150元;而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国际车展上,一些车模的收入为日薪2万! 有人说,港澳一些富翁在买“靓车”时把“美女”也顺便“买”走了,这是笑话或是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